【春運進行時】高鐵線上“調絃師”

【春運進行時】

“出發!”時針剛過零點,中國鐵路南昌局鷹潭供電段景德鎮杭昌供電工區工長許軍一聲令下,一輛軌道車載着工作人員,駛進位於江西省浮樑縣競成鎮的杭昌高鐵折返線特大橋的橋段,爲高鐵列車電力來源的接觸網“探傷治病”。

杭昌高鐵是我國首條全線採用“簡統化接觸網技術”的高速鐵路,這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技術。“我們的工作就是給高鐵接觸網‘調絃’。”許軍說。

杭昌高鐵折返線特大橋比普通橋樑更高,有特殊“疊羅漢”景象:多條線路垂直成列,一座特大橋位列最頂端,橋身高出地面50多米,杆塔自身長7.5米。工作人員需要在近60米高的塔尖上,完成對橋上避雷器、隔離開關等設備的檢修。

0時15分,作業命令下達。許軍扣好安全帶,利落地從平臺攀上支柱,腳踩在接觸網斜腕臂上,檢視着螺栓、絕緣子等設備,“簡統化接觸網相鄰吊弦之間的高差必須在5毫米以內,要細看”。

“滴答,滴答……”與此同時,副工長藺偉正操作着接觸網幾何參數智能檢測裝置,同步測量着接觸線的導高、拉出值以及關注零部件狀態。“新型接觸網具備優異的服役性能,對維修水平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藺偉推着接觸網幾何參數智能檢測裝置前進,觀察機器顯示的波形圖,“檢測裝置搭載了無縫光電技術,能精確測量接觸線的位置和形狀變化,提升巡檢效率和質量。”

科技加持下,檢修的難度有所降低,但“調絃師”們的壓力卻並未減少。長達1米、重達60斤的絕緣子位於接觸網支柱頂端,不久前遭遇了雷擊,必須依靠人力配合滑輪等工具輔助才能更換。

“扶穩一點,我有些晃!”工友孫國宇扶好蜈蚣梯,幫助同事樊澤皇登梯作業。寒風吹得梯子來回擺動,孫國宇的雙手也凍得有些僵硬。梯上的樊澤皇在輕微的晃動中努力站穩,將舊絕緣子拆下、更換。

經過2小時鏖戰,他們共計爬上支柱100餘次,沖洗了32根支柱的絕緣子,處理15個缺陷。凌晨4點,檢修任務完成,所有人返回軌道車內。

“我們還需要等2個小時,等鄰線衢九鐵路天窗結束解除封鎖才能返回。”許軍說。

(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王 洋 李玉蘭 胡曉軍 本報通訊員 餘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