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印象·非遺傳承”作品徵集活動入選名單公佈!

爲弘揚春節文化、記錄與呈現人類非遺魅力,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日文化研究中心、北師大民俗學學科點、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作爲指導與發起單位,北師大民俗學微信公衆號、北京聯合大學節日博覽微信公衆號、華東師範大學神話與民俗敘事微信公衆號、山西大學山西民俗學微信公衆號、遼寧大學遼河風微信公衆號、廣西師範大學嶺外風雅頌微信公衆號、山西師範大學晉俗晉美微信公衆號、中華春節符號徵集委員會微信公衆號聯合舉辦的“春節印象·非遺傳承”作品徵集活動圓滿落幕。

活動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章、視頻作品,生動展現了春節習俗的多樣性與時代活力。經專業評審團集體評審,現公佈入選名單如下:

視頻類入選作品

最佳春節印象

《關索鬧春》

作者:蘇海峰、馬碩

簡介:雲南省小屯村關索戲既是一種古老的儺戲,也是村民們祈福消災的儀式。如今,作爲國家級非遺的關索戲有了新的延續與發展。時值春節,我們前往小屯村,切身感受關索戲作爲戲劇表演背後的儀式性表達。

《周嶴挑燈:傳承民俗,點亮鄉情》

作者:周靜(主創)、紀慧敏(拍攝)

指導老師 :胡鑄鑫、黃濤

簡介:周嶴挑燈以竹爲材做花燈,正月十三夜,人們挑燈繞村巡遊,隊伍浩蕩,熱鬧非凡。這一傳承六百多年的民俗,彰顯着對傳統的堅守,竹燈映照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最佳創意表達

《潮州記憶》

作者:湯繼炫、陳湘儀

簡介:記錄了潮汕“營老爺”遊神儀式,以鑼鼓、標旗隊伍和傳統木偶戲展現了非遺活力。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上燈炸龍節(2025年2月12日)》

作者:劉雯郡

簡介:記錄了富川瑤族“上燈炸龍節”,展現了地方社會對新生兒誕生的祝福與祈願,以舞龍巡遊、民間互動等方式強化了節慶的社會凝聚力。

《春節印象視頻》

作者:隋麗

簡介:展現了遼西地區黃河燈陣、高蹺秧歌等非遺項目,記錄了傳統技藝的傳承與活力。

《花饃》

作者:閆瑞祥

簡介:以花饃製作爲主線,傳遞了手藝傳承中的文化堅守。

最佳動人瞬間

《姥(老)家的春節》

作者:劉玉茹指導老師:李有軍

簡介:以細膩鏡頭記錄了與姥姥、姥爺的春節時光,呼籲大家珍惜親情陪伴。

《家人團聚》

作者:廖琪

簡介:展現了廖家小輩組織家庭聚會的溫馨場景,定格年夜飯、換新衣等團圓畫面。

《遼西朱碌科黃河陣——遼西大地上的春節祈福盛會》

作者:任夢潔

簡介:記錄了遼西朱碌科黃河陣祈福盛會,展現了跑黃河、燒香祈福等傳統儀式。

《春土》

作者:馬澤淇

指導老師:李有軍

簡介:市集、祈福與尋根不僅成爲晉東南地區春節的重要活動,更是山西初春土地上的精神象徵和符號。短片通過春節期間寺廟祈福與市集的場景,體現了晉東南地區人民對土地的虔誠與熱愛。

文章類入選作品

最佳春節印象

《馬街書會:春節多元文化實踐中的瑰寶》

作者:王淑慧

簡介:介紹了河南寶豐縣馬街書會,展現了其作爲傳統說唱和廟會結合體的文化和社交功能。

《“上燈”祈願和“炸龍”歡騰的節慶時空與傳承現狀——基於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上燈炸龍節”的田野調查》

作者:劉雯郡

簡介:深入研究了廣西富川古明城的“上燈炸龍節”,該節慶是集民俗節慶與傳統技藝於一體的複合型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着地方歷史記憶、社區認同及文化傳承的功能,揭示了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

最美春節文字

《包餃子》

作者:吳浩宇

簡介:從奶奶調餡到家族傳承,以餃子串聯了親情記憶與文化智慧。

《我在瀋陽過小年兒》

作者:李思穎

簡介:詳述了北方小年習俗,展現了南北文化差異中的共同祈願。

《春節祭祖·往事回聲》

作者:楊尊凝

簡介:通過西南地區祭祖傳統,追溯家族記憶與代際情感聯結。

《神獸年年 燈火人間》

作者:紀韻晨

簡介:聚焦于山西省稷山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蹺走獸”,多角度展現了這一獨特民間藝術的魅力。

最佳春節故事

《一九八四年的春節印象》

作者:陳殿祥

簡介:回憶了1984年簡樸而溫暖的春節,黑白電視機、油炸年貨等承載了時代記憶。

《旺火——火光易逝,人情長存》

作者:許皓然

簡介:記錄了晉北旺火習俗的演變,從傳統壘炭到現代電子旺火,見證了文化堅守與人情長續。

《歸途》

作者:閆瑞祥

簡介:作者在春節前夕回到老家與母親一起製作花饃,展現了春節文化的傳承和家庭間的情感交流。

《過年》

作者:黃守東

簡介:回憶兒時對春節的期盼,以粗糧野菜與新衣餃子的對比展現了時代變遷中的年味。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北師大民俗學微信公衆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微信公衆號

編輯 | 王麗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