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消費成績單出爐:非遺、電影消費成熱點 今年消費回暖可期

作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的首個春節,非遺成了消費熱點。多地在春節假期推出了非遺活動,逛廟會、遊園會成了人們假期出遊的熱門選擇。這也激發了相關領域的消費需求。

2025年春節假期,我國消費市場表現亮眼。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假期前四天,全國重點零售與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提升5.4%,重點監測的餐飲企業營業額增長5.1%。

同程旅行數據顯示,歷史文化、自然山水、動物園、博物館等是春節假期預訂熱度最高的主題。其中,歷史文化類景區和博物館類景區旅遊熱度同比增長超過50%。洛陽的龍門石窟,蘇州的拙政園和開封清明上河園成爲春節熱門歷史文化類景區。

多地曬春節消費成績單 非遺消費成熱點

2月5日,多地曬出了春節消費成績單。在北京,市商務局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千餘項“京彩四季·福滿京城”主題活動帶動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業態企業實現銷售額81億元,同比增長4.2%。全市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達3546萬人次,同比增長12.8%。

在廣州,據商務部消費大數據實驗室監測數據,假期前七天(1月28日至2月3日),在地消費實現364億元,同比2024年春節增長8.3%,其中,線下消費208億元,同比增長11%;線上消費156億元,同比增長5.1%。

在上海,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數據,節日7天(1月28日至2月3日),全市線上線下消費爲465億元,境外來滬客羣消費金額同比增長28%,交易筆數同比增長63%。

在天津,據聯通大數據,春節假期全市共接待遊客1615.55萬人次,同比增長16.7%,遊客花費156億元,同比增長26.4%,人均消費965.63元,同比增長8.3%。

作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的首個春節,多地新春活動突出非遺特色。

美團旅行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五日,“非遺”搜索量同比上漲212%,“非遺體驗”搜索量上漲387%,“非遺手工”搜索量上漲790%,“春節廟會”搜索量暴增633%,“古城酒店”搜索量上漲228%,近4成非遺搜索者爲00後年輕人。

在濟南,非遺還成爲其春節旅遊市場的重要增長點。春節期間,濟南的非遺活動豐富多彩,包括舞龍舞獅、剪紙、麪塑、糖畫等傳統技藝展示,以及泉水文化、齊魯文化等特色文化體驗,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大量國內遊客,還吸引了衆多外國遊客前來體驗。攜程數據顯示,濟南的非遺相關項目門票同比去年增長近7.5倍。非遺熱門目的地如趵突泉景區、大明湖景區等搜索熱度翻倍。

傳統文化消費場景激發新需求 電影消費火熱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春節假期,我國有兩大消費亮點值得關注。首先,我國文旅消費表現火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文化消費場景,作爲首個“非遺版”春節,帶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民俗類消費場景在春節期間廣受歡迎。如舞龍舞獅、逛廟會等,還有許多地方推出了傳統年味習俗,喚醒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激發了相關領域的消費需求;二是旅遊市場,今年春節旅遊市場非常火爆,許多人選擇一邊旅行一邊過年。國內遊方面,哈爾濱的冰雪遊、西雙版納和三亞的避寒遊都非常受歡迎,此外,出境遊和入境遊也有不錯的表現。

的確,支付寶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韓國等成爲出境遊熱門目的地。長途出境遊熱度不減,用支付寶前往歐洲的遊客交易筆數同比增長達30%。除英、法、意等傳統熱門旅遊地,瑞士、奧地利、土耳其等新興小衆目的地日益受歡迎。

支付寶數據還顯示,假期前五天(1月28日至2月1日),入境遊客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去年春節增長1.5倍,用支付寶做外國人生意的中國商家數量也增長了一倍。

“第二大亮點是,電影消費市場異常火爆,票房和觀影人次都創了紀錄,再次印證了春節期間人們觀影需求的旺盛,看電影已經成爲春節假期重要的休閒娛樂方式。”付一夫對記者表示。

國家電影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檔(1月28日至2月4日)電影票房爲95.10億元,觀影人次爲1.87億,創造了新的春節檔票房和觀影人次紀錄。

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以48.39億元票房領跑,《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熊出沒·重啓未來》《蛟龍行動》位列二至六位。

付一夫表示,今年春節檔票房和觀影人次創紀錄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電影題材多樣化,涵蓋神話、武俠、懸疑、喜劇等類型,滿足了不同人羣的觀影需求,同時,春節檔影片整體質量和口碑較好,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觀影意願。

以舊換新迎高峰期 今年消費回暖可期

值得關注的是,春節假期也成了以舊換新的高峰期。

年初,官方發文對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實施購新補貼,家電延續以舊換新政策。

根據相關文件,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等3類數碼產品,對於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的產品,按照產品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不超過500元。手機等3類數碼產品的補貼爲購新補貼,不以“交舊”爲前提。

同時,家電以舊換新也加大力度,即將原來的8大類家電擴圍至12大類,其中,新增加了微波爐、淨水器、洗碗機、電飯煲4類產品,且將每人可補貼的空調數量擴圍至3件。

補貼政策激發了民衆消費活力。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2月1日,有159.3萬名消費者購買12類家電產品合計191.5萬臺,同期,全國汽車報廢更新超5.8萬份,帶動新車銷售超75億元。

在地方,據成都市商務局數據,1月27日至2月3日,成都市第一輪汽車消費獎勵活動直接拉動汽車消費1.7億元;全市家電以舊換新補貼5.5萬件,拉動消費1.3億元;數碼產品購新補貼15.1萬件,拉動消費4.4億元。

鄭州首批組織了1000多個家電門店、712個數碼產品門店參加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舉辦家電年貨節等“煥新”活動。截至2月4日,鄭州家電數碼產品以舊換新完成銷售23萬臺,銷售額達7.2億元。

業內人士認爲,數碼產品的置換週期相對較短,潛在置換需求也更強,數碼產品購新補貼落地,能夠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024年,我國社零總額增速有所放緩,但2025年春節消費的“開門紅”無疑爲今年的消費進一步回暖打下了堅實基礎。

展望後市,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發佈研報稱,經濟恢復和政策大力支持提振消費,有助於消費能力與意願的提升,消費溫和回升可期,預計2025年社零總額增長約4%-5%。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