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顎裂蒙古男孩飛行3417公里來臺 感謝醫師撐起大傘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顱顏研究中心主任羅綸洲表示,多次幫TOM進行手術,目前外觀已經看不太出來。記者廖靜清/攝影

15歲蒙古男孩塔米爾.布彥(TAMIR BUYAN 英文名TOM)患有脣齶裂,出生就面對先天顱顏缺陷的挑戰,歷經5次手術與重建,始終堅強。他在參加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繪畫創作徵選中,畫出了主治醫師撐起大傘擋去風風雨雨的意象,獲選收錄2026年公益桌曆,特地飛行3417公里來臺灣參加領獎活動。

TOM身穿蒙古傳統服飾,分享自己的畫作:一位撐傘的醫師,象徵在生命中給予溫暖,也期許未來也可以成爲給別人力量的人。TOM的母親表示,孩子小時候去公園曾被嘲笑是外星人,她安慰,外星人更聰明、更漂亮,是得到進化的人種。這番話起了作用,TOM喜歡自己的與衆不同,從脆弱走向自信。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顱顏研究中心主任羅綸洲表示,先天顱顏缺陷的孩子非常辛苦,一出生就充滿挑戰,要不畏旁人眼光、努力對抗生命的寒冬,更要歷經多階段的手術治療。在透過專業手術與矯正治療改善後,顱顏孩子的特殊才藝表演優異不受先天缺陷限制,反而發光發亮。

羅綸洲說,自己多次幫TOM進行手術,孩子出生時雙側脣齶裂,讓人印象深刻。先天顱顏缺陷的孩子,外觀、餵食、聽力、牙齒及語言發展都受到更大影響,雙側脣齶裂更要多次重建牙牀、牙齦縫合手術。「還好TOM挺過來了,成爲自信又勇敢的小男孩,預估3年後再進行一次手術,會變得更帥。」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透過義診及基金會在蒙古當地培育的醫療團隊一起協助下,讓TOM可以在蒙古當地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羅綸洲說,TOM的故事不只是個人堅韌的展現,更是跨國醫療合作的成果。他鼓勵所有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們,勇敢追求熱愛的事物,有一天終能成爲他人眼中的榜樣。

羅慧夫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基金會自推出第一本公益桌曆迄今,已邁入第22個年頭,透過公益桌曆義賣推廣方式,讓大衆看見顱顏患者無限潛力。今年公益桌曆的主題「未來的我」除了向臺灣的顱顏患者徵件,也向蒙古國、柬埔寨、越南等海外顱顏患者徵件,總計收到56件的投稿作品。

「未來的我」2026公益桌曆頒獎典禮,在10歲小耳症女孩陳採欣的烏克麗麗伴奏下,與新生代歌手顧穎合作演唱「小星星」揭開序幕。本次公益桌曆得獎人之一的陳採欣說,過去曾被同學嘲笑小耳朵,真的很難過,不過有基金會的陪伴及媽媽的鼓勵,很喜歡自己的小耳朵,「這就是我的樣子。」

小耳症女孩陳採欣彈奏烏克麗麗,與新生代歌手顧穎合作演唱「小星星」。記者廖靜清/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