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快樂”回來了!百老匯爆款搖滾音樂劇《搖滾學校》登陸羊城

作爲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搖滾系爆款力作,英文原版音樂劇《搖滾學校》將於8月23-25日登上廣州大劇院的舞臺,點燃屬於搖滾精神和自由夢想的夏夜。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酣暢的表演,將帶領觀衆全情投入,一起放肆狂歡,感受近3小時的純粹快樂!

“停不下來,根本停不下來!”“感覺屋頂都要被掀翻了!”2019年,該劇首度引進國內,即在全國颳起搖滾旋風,巡演7城,演出99場,掀起國內音樂劇市場觀劇風潮。時隔五年,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與GWB娛樂公司聯合出品、英國真正好集團聯合呈現、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全國運營的原版爆款高燃迴歸,再度傳遞生命的熱情、夢想的力量和超越的勇氣。

不分年齡,黑馬爆款來襲

“沒有哪部音樂劇比它更老少皆宜,”有媒體曾這樣評價《搖滾學校》。這大概就是這所特殊的“學校”的魔力所在吧——用一羣孩子和一個永遠有着孩子般最赤誠內心的成年人的故事告訴你,青春沒有年齡的界限,打破桎梏,追尋熱愛,搖滾萬歲,自由萬歲!

百老匯爆款搖滾音樂劇《搖滾學校》根據知名同名喜劇電影改編,由創作了《劇院魅影》和《貓》的“音樂劇教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作曲,聯合《唐頓莊園》的編劇朱利安•費列斯,以及2014年百老匯復排版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導演勞倫斯•康納等金牌主創重磅打造。講述了一位落魄的搖滾明星杜威不得不爲了賺外快進入一所知名小學冒充老師的故事。但是,杜威並不打算像尋常的老師一樣,只教學生數學,而是想將這羣孩子們打造成史上最酷的搖滾樂隊!杜威的新樂隊能否偷偷在父母和校長的眼皮子底下贏得樂隊之戰?又或者,杜威還是隻能放棄夢想,面對現實?

不少五年前觀看過《搖滾學校》的觀衆將其喻爲“可以給予你‘純粹快樂’的‘精神食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舞臺上12名個性迥異的小演員所迸發出的超乎想象的驚人能量。他們連唱帶跳,吉他、貝斯、鼓、鍵盤等各種樂器手到擒來,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裡,現場演奏,盡情搖滾。在一段段肆意流淌的音符與節奏間,演員和角色“合二爲一”。他們展現的不只是劇情,還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夢想。

以樂敘事,重塑搖滾內核

音樂劇《搖滾學校》的名聲大噪離不開韋伯的妙手改編,無論是第一次步入“校園”,還是該劇的骨灰級粉絲,都能深刻感受到音樂在這部作品的靈魂地位。而音樂的戲劇性也恰恰是韋伯最爲嫺熟精到之處。在保留電影版同名主題曲的基礎上,韋伯爲音樂劇全新創作了12首作品,這些音樂緊隨着情節變化,讓觀衆在極具感染力的旋律和酣暢淋漓的表演間,體悟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覺醒成長。

此前首演時,不少觀衆發現《搖滾學校》其實是一部“嗨”中帶淚的作品,氣氛高漲的同時也傳遞出細膩的情感。如果說《當我爬上搖滾神山之巔峰(When I Climb to the Top of Mount Rock)》唱出了男主角杜威內心堅守的“搖滾夢”,那麼《我的心聲(If Only You Would Listen)》則是孩子們的情緒袒露,“叛逆”和“搖滾”的外衣下是他們小心翼翼掩藏起的真心,想要被理解,想要被傾聽,想要活成我想活成的樣子。劇中的代表金曲《大聲來吶喊(Stick It to the Man)》是全劇最華彩和最具記憶度的作品,彰顯杜威和孩子們對搖滾精神的理解和主張。而面對劇中嚴肅刻板、 恪守規則的女校長羅薩莉,韋伯用一首《哪裡還有搖滾的節奏?(Where Did the Rock Go?)》讓她卸下僞裝,重燃對搖滾和對生活的熱情,找回被現實壓抑住的真實自我…

好的音樂總能讓聽者感同身受,引發共鳴——臺上,搖滾激發出了孩子們潛藏已久的音樂天分;臺下,搖滾則啓迪着成年人的思考。

究竟何謂搖滾?走進劇場,《搖滾學校》會告訴你:要敢於拒絕世俗的定義,傾聽自己,重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