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司機威脅遊客被拘,旅遊安全紅線不容踐踏

潿洲島觀光車司機威脅遊客事件近日引發廣泛關注。網傳視頻顯示,8月7日,司機鄧某因服務糾紛對遊客張女士發出“我殺人不犯法”“第一個就宰你”等極端言論。8月13日,廣西北海市潿洲島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有關通報確認了鄧某言語威脅遊客這一事實。目前,鄧某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已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行政拘留7天並處罰款。(8月13日《極目新聞》)

事件源於8月7日一個16人旅遊團與司機約定的包車服務。雙方最初商定800元車費並支付500元訂金,但因司機提供的趕海工具不足、接送不及時等問題,遊客要求取消服務。在退訂過程中,司機強行索要尾款未果,情緒失控下發出人身威脅。網傳視頻中司機猙獰的面孔與惡毒的言語,與潿洲島碧海藍天的美景形成刺眼反差。

潿洲島管委會的快速處置值得肯定,但個案查處遠非終點。這起事件折射出的三個問題尤其值得深思:首先是部分從業人員法治意識淡薄,將服務糾紛升級爲人身威脅。其次是服務標準執行缺位,從工具準備到時間履約都存在明顯瑕疵。再者是監管機制存在盲區,未能預防此類事件發生。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當下,遊客對安全、尊嚴的需求已超越簡單觀光。司機鄧某的案例具有典型警示意義——口頭威脅與實質傷害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行政拘留的處罰既維護了法律尊嚴,也爲行業劃清了底線。暑期旅遊旺季期間,此類案件的快速查處傳遞出明確信號:任何威脅遊客安全的行爲都將付出代價。

服務質量始終是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次事件中,趕海工具不足反映事前準備敷衍,接送延誤說明履約能力欠缺,強索尾款更暴露契約精神缺失。這些細節構成完整的服務失範鏈條,與遊客通過短視頻平臺形成的美麗期待產生巨大落差。當“跟着鏡頭去旅行”成爲新常態時,實地服務質量的短板更容易引發強烈不滿。

構建長效監管機制纔是治本之策。觀光車作爲景區高頻服務項目,需要建立從資質審覈到過程監督的全鏈條管理。建議引入“雙隨機”檢查、遊客評價倒逼、大數據監測等組合措施,將監管觸角延伸至服務末梢。特別是對屢遭投訴的從業者,應建立黑名單制度與退出機制。

旅遊安全不是口號,而是需要制度保障的底線。潿洲島事件再次證明:自然風光是天賦資源,服務品質是後天修爲,法治環境則是根本保障。在建設旅遊強國進程中,我們既要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更要安全舒心的服務體驗。這需要企業強化主體責任、部門完善監管體系、遊客積極參與監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碧海藍天不應與提心吊膽共存。從司機的一時狂言到行業的持久誠信,需要整套治理體系的支撐。只有當每個服務環節都流淌着法治血液,遊客才能真正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旅程。潿洲島管委會承諾的整改措施能否落地見效,關鍵要看是否建立量化服務標準、暢通維權渠道、完善懲戒機制。這些具體而微的制度建設,纔是杜絕類似事件的治本良方。

作者 王志順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