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歷史!高校第一位博士,誕生

我國各學科、專業的第一位博士都誕生於哪些高校?

我國博士生教育肇始於上世紀80年代,直到1982、1983年,才誕生了首批18名博士。到1985年4月底,我國自主培養的博士也僅有150餘人。但也正是那段“黃金歲月”爲我國各學科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教育開山闢路,創下無數個“第一”。

到了2023年,我國一年的博士畢業生已達8.71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培養博士已不再是新鮮事兒,但在更多新興細分領域,“第一位博士”的消息仍在傳來。2023年7月,西北工業大學培養出了我國首位智能無人系統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博士。隨着交叉學科成爲第14個學科門類,我國新興交叉領域的博士生教育正在走向系統化,即將誕生出更多學科、專業的第一位博士。

“第一位博士”不僅標記着博士個人學術生涯的高度,也折射出所屬高校在特定學科領域的積累與突破。

我國首批博士,從基礎學科走出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其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共151個,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點812個,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的導師1155人。

從這些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走出了我國首批18名博士,他們全部畢業於基礎學科,17人爲理學博士、1人爲工學博士。其中,6人來自中國科學院,6人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人來自復旦大學,還有2人分別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和山東大學。來自高校的12名博士中,8人畢業於基礎數學專業(具體研究方向不同),來自中國科大的3人畢業於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只有同樣來自中國科大的範洪義畢業於理論物理專業。

“十八羅漢”,今何在?

40多年過去,當年18名博士已經成長爲院士、校長、國家級教學名師,並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學生。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洪家興,師從數學大師谷超豪,長期從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幾何應用研究。1991年,他獲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並於200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百年校慶之際也即2005年,數學科學學院成立,首任院長正是洪家興。

如今,作爲國內數學學科的排頭兵,復旦數學連續5年在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位列第二。在蘇步青、陳建功等開創者的帶領下,經過幾代傑出數學家和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數院已發展成爲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內有顯著地位的數學人才培養中心、科學研究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

同樣曾獲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範洪義從中國科大獲博士學位後便留校任教。他在量子力學的數理基礎領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2000年前後,他的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物理領域SCI收錄論文數一度位列全國第一。30多年來,範洪義堅持有鮮明特色的科學研究,出版專著30餘部,共發表SCI研究論文近900篇,獲教育部1998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個人)。

山東大學的於秀源因成績優秀,於1980年研究生提前畢業。著名數學家王元在其畢業論文後寫有“此人論文水平達到博士研究生水平”的批語,在學校的堅持下,他最終獲得了我國首批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數學和密碼學人才,其中就有享譽國內外的密碼學專家王小云等。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建磐,歷任華師大數學系副主任、主任等職務,1997-2005年擔任華師大校長,在代數羣的模表示和量子羣的表示理論上均有重要建樹,對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更厲害的是導師們

比首批博士更強的,是首批博士生導師。我國首批博士生的培養導師大家雲集,他們之中,有數理統計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希孺,數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承洞,著名數學家、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谷超豪,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胡寧等衆多頂尖學者。

我國代數密碼學的創始人之一曾肯成教授,早在1959年1月便進入中國科大數學系任教,爲科大的數學教材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他編寫的《微積分》《線性代數》《複變函數》等講義從建校初期便被各系使用,經過一代代科大教師的改編,至今仍影響着成千上萬的學子。早在80年代初期,曾肯成就想到代數密碼與通訊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問題,並聯合幾位教師自發成立“電子密鑰研究小組”,1992年,以他領銜的密碼學應用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曾肯成作關於密碼學的報告(圖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

華東師範大學的曹錫華教授師從數學大師陳省身,是把我國代數羣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帶路人。1978年,爲儘快趕超世界數學先進水平,年近60歲的曹錫華帶領華師大代數教研室選擇當時國際代數的主流方向——代數羣。在他帶領下,華東師大代數研究室成爲國內代數學的研究中心之一,在代數羣、量子羣、代數幾何、李代數等方向的成果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注目。他的研究生肖剛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時儉益、王建磐和葉家琛分別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屆博士生席南華於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從華師大出發,爲我國代數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1985年5月華師大代數教研組合影(圖源:華東師範大學)

前排左起:沈光宇,朱福祖,李漢佩,曹錫華,黃雲鵬,陳志傑;後排左起:韓士安,肖剛,時儉益,邱森,邵幼瑜,吳允升,王建磐,張維敏,趙蘭

我國各領域的第一位博士

首批博士誕生後,文史哲法、經管農醫等各領域都迎來了各自的第一位博士。

1981年,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的孟金陵順利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年底,他報考了學校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博士生,師從劉後利教授,與油菜結下不解之緣。他不僅成爲華農申請到博士點之後的第一位博士生,也在三年後成爲新中國獨立自主培養的首位農學博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油菜分子標記遺傳作圖和輔助育種研究。

此外,華農還培養出了我國第一個果樹學博士、後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作爲中國高等農業教育起點之一,如今的華農深耕農學領域,生物學、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農學相關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勤讀力耕,爲我國農業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視角往北,同樣是在198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當年的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培養出了黑龍江省第一位博士霍達(結構力學)。哈工大的力學學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幾個力學學科之一,底蘊深厚,近五年來始終位列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前三,辦學至今,涌現了一批知名的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在遼寧,東北大學在1987年自主培養出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劉積仁。1996年,由劉積仁締造的東軟成爲第一個登陸A股的軟件公司,開始帶領中國軟件走向世界,並連續7年成爲中國軟件出口第一名,成爲我國計算機職業的締造者與見證者。

一些行業特色高校至今仍保持着鮮明的學科特色。以電子與信息學科爲特色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寇衛東畢業於通信與電子系統學科,他也是新中國第一位通信學博士;以紡織、材料、設計爲優勢的東華大學,在紡織材料專業培養出了學校也是我國的的第一位博士潘寧;被譽爲“中國法學教育最高學府”的中國政法大學,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朱勇,師從法律史學的學術泰斗張晉藩先生,他也是我國第一位法制史博士……

距離我國培養出首批博士已有40餘年,我國學位授權審覈已實施14批,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初成體系到逐漸完善的歷程。進入新世紀,我國的學科體系一直跟着時代發展在變,從傳統單一學科的深耕,到多學科交叉融合,我國的博士生教育也力求更加完善和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