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開闢更多新賽道(建言強國)

本報記者 楊俊峰 張 盼 葉 子

從DeepSeek大模型橫空出世,到宇樹機器人驚豔全球,過去一年,中國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經濟發展新看點不斷增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多位代表委員表示,要繼續堅持創新引領,開闢更多新賽道,不斷促進新動能集聚、新業態涌現、新產業壯大,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推動力和支撐力。

推動技術突破,佈局未來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多位代表委員認爲,相關領域快速發展,將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目前,量子計算技術正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和未來產業發展浪潮。中國正積極推動相關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說,去年1月上線的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搭載了72位自主超導量子芯片“悟空芯”、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和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3.0”,實現了硬件、芯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多個方面的完全自主可控。截至目前,“本源悟空”全球訪問量已突破2000萬次,完成了全球139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的34萬個量子計算任務。

全國政協委員、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姚力軍說,創新是引領中國半導體產業邁向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江豐電子聚焦半導體關鍵材料及精密零部件領域的“卡脖子”難題,通過自主研發核心裝備與關鍵技術工藝,並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爲半導體產業健康發展貢獻了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大鵬說,過去一年,銳科激光遵循“跟蹤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批產一代”研發體系,加大在基礎材料、核心器件等方向的研發力度,形成從基礎科學研究、關鍵器件研發、光源整機集成到產品化型譜批量製造的全產業鏈佈局。閆大鵬認爲,政府工作報告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擺在了突出位置。企業作爲創新的主體,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構建自主研發體系,助力提升供應鏈安全水平。

優化要素配置,賦能轉型升級

創新引領下,傳統產業同樣迎來許多新機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比如,“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等。

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全球研發創新中心研發總監史玉東說,蒙牛在牧草種植、種牛育種、益生菌研發、精準營養和特醫食品等領域,長期堅持自主科研攻關,取得顯著成效。比如,蒙牛自主培育的高品質苜蓿草,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蒙牛持續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加快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特別是在寧夏建成的乳業全數智化工廠,人均效能比傳統工廠提高了20倍。

從利用無人機進行播種、施肥和植保作業,到建設智能溫室大棚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再到安裝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爲農作物豐收保駕護航……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世瑤深深感受到,科技創新正在爲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未來,我們將在人員教育培訓、裝備研發投入、數字設施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豐富智能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場景。”李世瑤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遼寧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宏志介紹,公司充分發揮中國移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作用,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推動5G技術向生產各環節延伸。比如,在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遼寧省首個“5G+無人天車”及數字孿生平臺,每年爲企業節約成本超百萬元。目前,中國移動遼寧公司5G應用覆蓋工業企業超300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認爲,製造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隨着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加劇,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的製造業發展模式已難以爲繼。做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就要大力推動製造業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助力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營造創新氛圍,釋放更大潛力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無論是“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還是“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都旨在爲創新潛力加速釋放創造更好條件。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通過設立科創股權投資基金、推動產學研資深度融合等方式,爲入駐園區的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和服務保障。”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豐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佐姣舉例說,該合作區是港深合作在推動技術突破、佈局未來產業方面的具體實踐,有望在營造創新生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中車已建立起產業鏈、創新鏈同步部署、協同推進的機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董事長孫永才介紹,中國中車加大創新激勵,持續探索多元化的研發投入模式,研發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在6%以上,基礎研究投入佔比逐漸接近20%。未來,中國中車將加快應用生態建設,挖掘裝備製造業戰略高價值場景,提煉可複製、可拓展的共性經驗,全鏈賦能裝備製造業人工智能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權忠光認爲,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可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出臺更多針對性政策,緩解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本壓力。同時,還可重點針對在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更有力扶持。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爲,隨着設立國家實驗室、實施“揭榜掛帥”制度、提升基礎研究投入佔比等舉措的出臺,中國在科技前沿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提升。未來,還要積極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機制,助推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