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16日開展 聚焦機器人、量子、AI、運動科技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的未來科技館由國科會攜手中央研究院、教育部、衛福部及運動部共同主辦。16日開幕首日以「智慧機器人論壇:臺灣未來的關鍵賽道」爲題,邀請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與德國機器人研究院(RIG)教授Tamim Asfour、日本早稻田大學專家Atsuo Takanishi、美國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Stan Birchfield以及史丹佛大學教授C. Karen Liu等專家,聚焦人形機器人、人工智慧感知、控制模擬及跨域應用,探討智慧機器人融入醫療、工業與日常生活場域議題,爲臺灣產業發展開拓新契機,共同打造世界矚目的智慧機器人生態系。
AI應用與產學合作專區聚焦「智慧交通、健康照護、前瞻半導體」三大領域,展示跨域整合的創新實力。從鐵道安全防線、智慧醫療延伸到居家健康管理,再到引領全球的半導體關鍵技術,呈現AI如何驅動產業升級與生活改善,並彰顯臺灣在前瞻科研上的國際競爭力。
其中「智慧交通」有高雄科技大學的環境風險感測與列車自動煞停系統,已部署20處高風險路段,爲鐵道安全築起關鍵防線。「健康照護」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智匯海重症戰情室整合AI、物聯網與數位分身,以及秀傳紀念醫院的電子聽診器結合AI聲紋辨識、成功大學的QOCA apc平臺結合物聯網與AI警示,延伸醫院照護至居家,支援多情境遠距健康管理。
「前瞻半導體」展出世界領先級的半導體關鍵技術,包括微影、記憶體、矽光子,像是清華大學團隊的EUV檢測模組提升5nm以下微影穩定、臺灣大學團隊的鐵電記憶體延壽降衰退、中山大學團隊的矽光子在通訊、運算與感測應用等。
運動科技專區展示專項教練介入訓練規劃,呈現多角度影片動作及機制分析,包括國家運動科學中心的智慧發球機研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AI Coach體感偵測系統、運動部科技導入棒球運科日常訓練,以及天母棒球場運動科技設施鷹眼系統建置計劃,10月17日將推出運動數據創新與跨域融合論壇,聚焦人工智慧與運動科技的跨域整合。
量子科技專區展示投入量子關鍵技術的研發成果,建立自主量子電腦供應鏈,前瞻部署量子科技帶動產業典範轉移升級,包括中研院超導量子電腦研發、工研院超導量子用低溫微波控制模組、清大量子網路及光學量子電腦原型、臺大半導體單光子量子密鑰分發主機。
爲響應2025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10月17日將放映科普微電影《遊戲開始》,以生動情節引領觀衆進入量子物理的奇幻世界,並邀請專家現場對談,一同探索科學與創意結合的無限可能。
國科會指出,未來科技館是企業和學研界重要的技術媒合平臺,在展前、展中和展後透過多種推廣方式邀請企業媒合,尋找潛在合作伙伴,並以技術發表、媒合與深度導覽等活動,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接軌。
「未來科技獎」今年吸引超過500件技術報名,最終83件脫穎而出,獲獎技術不僅體現科研突破,更強調應用落地與產業價值,部分成果已進入臨牀、量產或獲國際大廠授權,其中更選出21件亮點技術於現場進行技術發表與企業媒合。
而由國科會與仁寶首度共同舉辦的「AI創新獎」,共吸引近1,500件創新提案,最終8組團隊勝出,突顯人工智慧跨足城市安全、臨牀醫療、教育培育及產業創新的多元應用,10月18日也將進行技術發表,和大家分享未來AI深入百工百業的樣貌。
「IC Taiwan Grand Challenge」(ICTGC)第三梯次同樣備受矚目,10月18日將由來自美國、瑞典、丹麥、韓國與臺灣的8家獲獎新創,展示AI晶片、半導體制程、智慧醫療及淨零永續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帶動跨產業合作與國際鏈結。國科會強調,三大獎項齊聚,象徵臺灣科研能量與國際創新匯流,不僅勾勒未來科技的藍圖,更爲產業發展與全球合作開啓篇章,壓軸登場的頒獎典禮將爲展會畫下亮眼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