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視角-新創出海打拚 經營能耐是關鍵
無論是硬體或是軟體,新創能否在國際市場站穩腳步,並非只着眼於產品良寙,更在於經營能耐。圖/美聯社
成功的新創國際化,關鍵不僅止於產品搬到國外上架銷售,更大重點在於團隊能否把自身的系統化能力,帶到境外實踐。
臺北大學教授吳依縈的「臺灣新創出海大調查」研究顯示,在多個新創出海的潛在因素中,與產品相關的「所屬產業」並未有顯著影響。反而,決定性關鍵落在六大商業模式要素:海外市場需求、海外競爭者、海外銷售佈局、定價策略、成本結構,以及產品調整。
這意味着,無論是硬體或是軟體,新創能否在國際市場站穩腳步,並非只着眼於產品良寙,更在於經營能耐。
Going Global對新創而言,不是選擇題,而是申論題。不是單純地挑選「那項產品?」、「那個國家(市場)?」,而是要從根本盤點「新創的能力跨境部署」:從Sensing(感知機會)→Seizing(建構資源)→Transforming(轉型落地),完整演繹企業的國際化適應。
舉例U-Space的案例,該團隊在臺灣建立出有效的商業模式後,成功移植日本,其背後的關鍵不是因爲日本市場需要「再多一個停車場產品」,而是因爲U-Space已架接好跨境的營運流程、合作伙伴與在地合規等。
又例如,TBCASoft扮演區塊鏈電信跨境結算的樞紐角色,它的價值來自於搭建平臺節點,把不同市場端以及不同需求方串接起來,而不僅是去賣自家的單一技術。
而東聯互動則以「在地未被滿足的外國客戶」,作爲發展切點反向出海,運用本地資源服務「出海的顧客羣」,同樣也顯示了新創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掌握。
這些案例顯示,新創出海着重於營運端對商業模式的系統化調適能力,包括:能否先行洞察目標國市場真正的痛點(Sensing);能否設計出能在當地立足的銷售、通路與定價的差異化策略(Seizing);能否進一步調整成本結構、產品規格或服務模式,以克服當地競爭與法規挑戰(Transforming)。
因此,新創團隊在檢視國際市場規劃時,該自省的是「如何把在臺灣累積的整套經營與創新能力,實踐到海外?」
「Not just Going Global, but Shaping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