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燃油議題受關注 估2030年之前仍是傳統與混合生質燃料
▲研討會主辦單位Britannia、協辦單位保達公司高階與主講者合照。(圖/保達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Britannia保賠協會(Britannia P&I Club)昨(16)日結束在臺北的兩天損害防阻暨理賠研討會,而會上特邀講者探討的船運燃油議題特別受到關注,與會專家認爲不一定有終極燃料,但起碼到2030年之前,大多數海運燃油仍是傳統燃料或是混合生質燃料,現階段面臨的是如何妥當使用這些燃料。
這次研討會出席人數高達270人,高於協會原預估的250人,討論交流非常熱絡,擔任特邀講者是船用燃料顧問公司Viswa Group的Sriram Balasubramanian,針對近期熱門議題替代燃料技術提供專業分析。
會上燃油專家主要講的是傳統燃油的檢驗或根本原因調查分析,有助於找出除了燃油品質以外的船上操作失誤或保養問題造成船舶設備損傷或故障。對於替代原料,他則是說明生質燃油的種類、特性、操作上應注意的事項。
▲參加第二組研討會的海運界人士大合照。(圖/保達提供)
與會專家認爲,減碳的目標雖然確定但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方法可能是多元的,不一定有終極燃料,但起碼到2030年之前大多數海運燃油仍是傳統燃料或是混合生質燃料,所以業界現在要面對的是在使用傳統燃料會遇到的常見問題,例如污泥處理、燃油變質或不合規損傷主機設備,化油器或濾嘴阻塞等等,現在業界常見的問題。
這次研討會並未特別討論終極燃料。海洋大學造船工程學系及輪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馬豐源博士指出,真正能實現零碳排放的只有氨燃料和氫燃料,而我國是朝氫能做研發。
2023年11月19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與我國財團法人驗船中心(CR)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發展臺灣低碳能源生產及應用,爲臺灣航運業提供低碳解決方案。
當時的CR董事長謝謂君表示,就商船部分來說,該中心是建議政府發展確實能達到淨零碳排的氫能。CIP臺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則是表示,該基金預計在10年完成研究開發,商船用的氫能也可以直接在臺灣生產。
去年11月11日政大國發所邀請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財務長徐正穎、財團法人驗船中心再生能源處處長詹育褆,與師生分享氫能產業發展前景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