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角力 誰贏面子誰贏裡子?
習近平與川普在釜山掰腕,誰站上風?美國紐約時報解讀,川普贏得面子,習近平贏得裡子。路透
習近平與川普在釜山掰腕,誰站上風?美國紐約時報解讀,川普贏得面子,習近平贏得裡子。本次川習會,中國大陸靠着兩招:停止購買黃豆、管控稀土出口,沒做太多讓步,就讓美國調降關稅並延後出口管制。具體而言,紐時寫道,北京使出對稀土近乎壟斷的權力以及對美國黃豆的購買力,取得華府的重大讓步。中方則讓川普有一份協議可以對外宣稱勝利。
好戲還在後頭。美中兩國的貿易戰畫下暫時休戰,劍拔弩張稍有緩和,但美國已被中國大陸的稀土管制牽着走,反攻爲守,而且已經打完所有的牌;中國纔剛開始出牌,底氣愈來愈足。在美國一連串科技管制下,中國加速科技自主,中國的製造業產能佔全世界超過30%,中共四中全會再度定錨深化科研、科技自立,將再以製造業爲基礎,往工業大國、科技大國邁進。
相對的,美國籌碼愈來愈少,原想從筆記電腦到飛機引擎、關鍵軟體對中國限制出口,但也擔心中國會對鋰電池、醫藥原料等稀有資源對美國限制出口。近日武器也投鼠忌器,如果阻斷中國進行美元、SWIFT交易,固然會擾亂中國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流動,但中國經濟量體大,殺人一萬自損八千,內傷嚴重,得不償失,所以遲不敢動手。最要命的是中國對稀土管制的新辦法,在這次會後延緩一年,但對美國還是一大隱患,美國自制及和澳洲的協議合作,要量產都緩不濟急。
美中貿易戰曾被視爲一場扭轉全球權力格局的豪賭。川普以爲透過極限施壓、關稅圍堵與科技封鎖,就能迫使中國屈服,重塑美國製造與全面領導地位。然而開戰七年之後,局勢卻呈現出另一種顛倒的面貌,中國不但沒有被拖垮,反而藉由壓力加速產業自主化併爲技術脫鉤準備,主動加速反攻。
貿易戰爆發初期,中國的確遭遇陣痛,出口受挫、科技供應鏈被卡脖子。北京採取了與美國完全不同的策略,未以短期妥協換取緩和,反而以結構改革應戰,提升內需市場,全面推動產業升級。「內循環」促成關鍵技術國產替代,「走出去」加速供應鏈向全球多元市場延伸。關鍵原材料、能源、航運等戰略領域則建立掌控與反制能力。當美國想再加碼施壓,中國已擁有足以制衡的籌碼,尤其是稀土與製造能力。
美國把晶片視爲戰略資源;如今,中國將稀土、電動車、船舶製造與新能源產品化爲反制武器,迫使美國在談判中讓步,讓部分AI晶片重新出口中國,讓輝達和中國直接談;對臺軍售則延遲,美媒甚至直言這是「向中國示好」。這些都顯示,美國想讓中國痛,但最後痛的是自己。
美國原本不可一世的自信心動搖了,反而看到中國的韌性。美國最具創新象徵的矽谷,正在掀起一波「向中國學習」風潮。這批美國科技產業精英,稱讚中國基礎建設速度,他們驚訝於AI企業如DeepSeek的成本與效率,從而開始質疑美國製度與執行力。甚至有人認爲中國的強勢政府與集中投資是高效率的關鍵。當美國科技菁英開始羨慕競爭者的制度,代表的不僅是焦慮,更是優勢消退。
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結果是,愈封鎖愈幫中國成長。川普想藉貿易與科技戰延緩中國崛起,但結果卻刺激中國全產業鏈升級,倒逼中國掌握更多標準與規則,加深全球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依賴,並且促使中國推動去美元化與金融自主。
美國的施壓,本意是削弱中國,卻在無形中鍛造出一個更強大的敵手。美國曾壟斷晶片,中國就催生替代;美國想切斷市場,中國就擴大全球合作。如今,北京對任何追隨美國封殺政策的第三國,都敢進行報復,顯見強弱已經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