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未觸及兩岸議題 「經濟優先、政治延後」 臺灣面臨被邊緣化風險
川習會未談及臺灣議題,對臺灣的影響,目前尚難斷定。美聯社
川習會未談及臺灣議題,對臺灣的影響,目前尚難斷定。不過,川習會前,我國安團隊稱臺美溝通管道暢通,也評估美中雙方將觸及臺灣議題,如今證實這樣的判斷顯然不精確,相關單位除了應檢討外,更重要的是美中互動時,臺灣是否陷入「邊緣化」的危機。
尤其是面對川普計劃明年訪中,屆時,美臺中的三角關係又會出現哪些變化,賴政府和國安團隊又如何確保臺灣的利益不被犧牲,都是最嚴峻的挑戰。
專家解讀川習會不打臺灣牌
在南韓釜山登場的川習會,是川普亞洲行的一環,美中元首這次會晤的重中之重雖是爲了經貿議題。不過,川普日前曾稱預計與習近平將談及臺灣,但會面前又改口稱不知道是否會談到臺灣,凸顯其向來捉摸不定的行事風格,也可能是暗示中方,美國此次只想談經貿議題,屬於戰術的一環。
針對川習會未觸及臺灣議題,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芬太尼、黃豆、稀土都是可交易的籌碼;但科技、軍事、臺灣問題,纔是無法交易的矛盾。這次川習會結構性矛盾完全沒動,短期止痛長期拉扯,經濟降溫政治升溫,雙方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美中雙方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互動,是一種暫時的戰略冷卻,但北京的沉默,也可能是一種戰略耐心,未必是退縮,而是選擇等對手自亂。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表示,雙方未談及臺灣,凸顯美中都不希望臺灣問題成爲焦點,單純聚焦美中雙方貿易問題,美中雙方未提及臺灣是好事。習近平在開場時談到「中國和美國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意在傳達中美應共管包含臺灣在內的印太事務;但會議結束雙方只談貿易失衡問題,未提臺灣,凸顯沒有所謂「G2共管」機制。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表示,雙方完全未提臺灣較爲罕見,可能是雙方幕僚事前溝通過,或幕僚提醒川普在以貿易爲主的談判中應避免談及高度敏感的臺灣問題,但不代表我方可以高枕無憂,川普預告明年4月訪中,距今仍有約半年時間,存在很多變數,接下來必須審慎因應美中臺三邊關係。
過去拜登任內與習近平的會談或通電,多會談到臺灣問題,川習會未提臺灣,美中雙方事前到底如何溝通,雙方有何「壓力」或「交換」,甚至臺灣是否遭美中邊緣化,相關單位必須更清楚對外釋疑。(記者周佑政、劉懿萱、張文馨、陳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