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的玄機
(圖/大陸外交部)
7月1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雙邊會談,在中美兩國元首習近平和川普即將於近期會晤前,兩國外長的此次會談格外備受關注。
王盧此次會談,微妙之處有三:一,氣氛異常融洽。會吵架的話題,不談;一逕強調管控分歧,擴大合作;二,會後發言,雙方也好似套好了招,異口同聲強調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三,雙方異於尋常地、似乎刻意都在迴避提到臺灣問題。中方新聞稿以「王毅全面闡述了中方對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概括;盧比歐則在被記者連番追問與王毅是否談到臺灣問題時,反覆強調「這不是一場談判,只是一場會晤」,他又稱,北京對臺灣的立場早已衆所周知。
事有蹊蹺,必有玄機。首先要看的是,4月2日川普發動以全球爲對象的關稅戰,但旋即在4月4日遭到中國強烈反擊之後,態度即緩和了下來,川普還一再表態,希望訪問中國;6月5日,習近平與川普通上電話,習對川提出了邀請,讓川普十分高興。川普對華前倨後恭的變化值得觀察,在稀土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考量。
二是美國財長貝森特不久前說,「若中國願意,我認爲我們能共同做些事情,所以我們將討論雙方(的合作)能否從貿易拓展到其他領域。」貝森特的話似乎話中有話,爲中美合作的新領域埋下了伏筆。
三是無獨有偶,就在這次兩國外長吉隆坡會晤後,盧比歐表示,他向王毅傳達的訊息是,美中這兩個競爭大國有機會實現某種「戰略穩定」,並確定可以合作的領域,從而建立更好的溝通和信任。被問到中美兩國領導人會晤的前景時,盧表示「可能性很高」、「雙方都有強烈意願。」
與此同時,還有四是針對兩國元首會,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日前提出了要川普明確表達對臺獨和「中國和平統一」的立場。據瞭解,吳心伯正是1998年對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問,讓後者講出「新三不」(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臺灣以國家爲單位加入國際組織)的中國大陸學者。
讓我提幾點觀察:
一,「川習會」很不容易。上一回合是2017年川普1.0上臺後未久,4月川邀習訪美,在海湖莊園舉行峰會,之後,同年11月,川訪華,再度峰會。之後迄今,8年彈指已過,雙方再無會面。如近期再會,相信絕非儀式性的會晤,或僅僅是談些經貿議題了。
二,從2017到2025年,更別說從1998到2025年,無論時隔8年或是隔27年,中美兩國綜合國力變化均大,無論經濟、產業、科技、軍事、航太及國際影響力,都呈現中長美消的形勢與趨勢,無可能不影響到雙方談判的底氣、籌碼、條件與結果。
習川作爲全球兩強領導人,都有強烈的企圖心與使命感在歷史上留名,如何留名?充滿了懸念。盧比歐的話「美中這兩個競爭大國有機會實現某種戰略穩定,並確定可以合作的領域」,似乎正在透露着某種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