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市場迷霧的估值指南:絕對估值法如何成爲投資決策的定海神針

“投資不是賭場,而是一門科學。”這是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箴言。在紛繁複雜的股市中,如何找到衡量企業價值的“定海神針”?答案只有一個:絕對估值法。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一方法的真容,看看它爲何被奉爲“唯一邏輯自洽的估值工具”。

一、相對估值法的侷限:當市場變成“投票機”

在《價值評估之相對估值法》中我們提到,相對估值法通過對比同行公司的市盈率、市淨率等指標,判斷企業是“貴”還是“便宜”。這種方法看似便捷,實則暗藏風險:

市場有效性假設的脆弱性

若市場整體高估或低估,參照系本身可能失真 。

主觀選擇的陷阱

可比公司的篩選依賴個人判斷,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刻舟求劍”的誤區 。

指標的片面性

單一指標(如市盈率)無法全面反映企業價值,週期股、成長股可能被誤判 。

正如巴菲特所言:“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纔是你得到的。”若只依賴市場投票結果,無異於將命運交給他人。

二、絕對估值法的本質:迴歸價值的“錨點”

絕對估值法的核心邏輯簡單而深刻:企業的價值等於未來所有自由現金流折現的總和。它不依賴市場情緒,而是從企業自身的基本面出發,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從現在到企業消亡,我能拿回多少錢?”

爲什麼說它是唯一可靠的方法?

基於內在價值的“秤桿”

絕對估值法直接衡量企業創造現金的能力,而非市場報價的波動 。

穿越週期的穩定性

股價如狗,價值如主人。無論市場如何躁動,內在價值始終是牽引價格的錨點 。

規避羣體性誤判

它獨立於市場投票,避免成爲“烏合之衆”的一員 。

三、絕對估值法的實戰四步曲第一步:預測自由現金流——企業的“造血能力”

自由現金流(FCF)是企業在支付運營成本和資本開支後,可自由支配的現金。它如同個人的儲蓄,是企業健康度的核心指標。預測時需關注:

行業趨勢、競爭格局的影響 。

企業擴張或維護現有業務的必要投入 。

對週期性行業需覆蓋完整週期,避免短期波動誤導 。

折現率反映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溢價。常用方法包括:

折現率=無風險利率+β×市場風險溢價。

綜合股權與債權的成本,適用於企業整體估值 。關鍵提示:風險越高(如初創企業),折現率應越高,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越低 。

假設企業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常用兩種方法:

永續增長模型

終值=末期現金流×(1+永續增長率)/(折現率-永續增長率), 適用於零售、農業等穩定行業 。

終值倍數法

以預測期最後一年的利潤或EBITDA乘以行業平均倍數,適合礦業等難以永續增長的行業 。

第四步:加總現值——價值的“終極答案”

將預測期現金流與終值折現後相加,即得到企業內在價值。若當前股價顯著低於該值,則存在安全邊際。

四、五大模型:適配不同生命週期的企業

絕對估值法並非“一刀切”,而是通過不同模型適配企業階段:

適用於成熟企業,現金流歸屬全體出資人(股東+債權人) 。

聚焦股東可支配現金流,適合資本結構穩定的公司 。

針對分紅穩定的企業(如銀行、保險),直接以股利爲現金流 。

衡量超額收益,適配高資本投入的成長期企業 。

類似EVA,但更側重股東視角的收益評估 。

核心原則:優秀企業的五種模型結果應趨近同一區間,若差異過大,需警惕財務數據或假設的合理性。

五、絕對估值法的“矛與盾”優勢:穿透迷霧的利器

直接計算內在價值與股價的差距,爲買賣決策提供清晰依據 。

通過定期更新預測,可捕捉企業價值變化(如技術突破、行業政策) 。

未來10年的現金流預測需結合行業洞察與管理層能力 。

永續增長率、折現率的微小調整可能大幅影響結果,需多情景壓力測試 。

霍華德·馬克斯曾說:“精準的錯誤不如模糊的正確。”絕對估值法或許無法給出精確到小數點後的數字,但它提供了唯一經得起邏輯拷問的價值標尺。在信息爆炸的市場中,唯有迴歸現金流本質,才能避免成爲隨風搖擺的浮萍。

投資如修行,估值即悟道。當你手握絕對估值法這把“尺子”,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終將化作你眼中的機會與陷阱。

加入羅叔的知識星球,讓你擁有正確的投資理念的同時, 掌握價值羅盤工具的使用,跟着羅叔拆解能賺錢的投資案例,構建屬於自己的投資體系。

正如我創作內容的目的是爲了讓你少走彎路一樣,我創作知識星球的目的,也是爲了讓你投資少走彎路。

如果你是投資新手,可以完成蛻變;如果你是投資老手,可以繼續進化。

關於知識星球:

星球的主體是基於價值評估模型的升級認知框架

星主會通過增量訊息和市場反饋動態檢驗跟蹤覆盤投資標的

價值評估模型也會隨着市場演進動態升級

此外,星球裡還有對重要的現象或事件的點評,更貼近市場交易

以及一些跟公衆號內容不同的隨筆

關於羅叔:

一個終身靠股票賺錢, 講真話做實事的人。

每天分享一篇與賺錢有關的文章和觀念。

突破思維,持續更新,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