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月”規模不小,如何正確看待2月份金融總量增長?
2月作爲傳統信貸小月,今年貸款增量達萬億元,仍屬歷史較高水平,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依然較大。
3月14日,央行發佈2月金融數據,M2增速基本穩定,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加快。2025年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20.52萬億元,同比增長7%,與上月持平。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17.29萬億元,同比增長8.2%;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24萬億元,同比多增7416億元。
金融總量繼續保持合理增長,體現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業內專家普遍認爲,未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仍有充足空間,面對內外部宏觀形勢的不確定性,需要把握好時度效,讓政策空間在關鍵時刻發揮高效作用。
14日,一位權威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降準還有空間,要靈活把握時機,發揮最大政策效能。此外,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需要綜合施策,結構性降息也是降息。“貨幣政策不只降準降息,除了總量工具之外,還有不少創新的結構性工具,各種工具靈活搭配有利於更好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該專家還稱,“當前貨幣其實是很寬鬆的,但是從寬貨幣到寬信用需要有效需求的支撐。未來促消費的關鍵是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才能持續釋放消費潛力。”
政府債券加速發行支撐社融增長
2月社會融資規模保持較快增長。一方面,置換債券等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加快,另一方面,較低的債券融資成本也鼓勵企業更多選擇通過債券市場融資。
央行數據顯示,2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17.29萬億元,同比增長8.2%;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24萬億元,同比多增7416億元。前兩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9.2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2萬億元。
政府債券加速發行是支撐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節奏明顯加快,其中,用於化解地方債務的置換債券發行近800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比今年1月發行量高出6000億元以上。
業內專家分析,隨着置換債券加快發行,融資平臺等主體用發債資金歸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也會有所增多,短期內可能會影響信貸總量。
此外,企業債券淨融資較快增長也對社會融資規模有一定支撐作用。去年下半年以來,債券市場利率總體處於低位,企業抓住時機加大債券融資力度,有效降低了整體融資成本。
有市場機構調研發現,一家東部地區化工企業發行10年期公司債的利率從去年3月的3.15%下降至今年2月的2.4%,1年時間內累計降低了0.75個百分點,隨着財務負擔逐步減輕,企業能夠更好地輕裝上陣,謀求發展、提高效益。
信貸增長需逐步淡化規模情節
2月曆來是貸款小月,從今年2月貸款數據看,當月貸款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對實體經濟保持較強支持力度。
央行數據顯示,2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1.78萬億元,同比增長7.3%,還原專項債置換影響後貸款增速仍然不低。
業內專家介紹,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快發行後,短期融資平臺可能會償還一部分銀行貸款,體現爲這部分存量貸款數據的減少。但這只是資金結構的轉換,實體經濟獲得的融資支持沒有減少。
實際上,專項債置換融資平臺貸款有助於各地紓解資金鍊條,減輕經濟包袱,支持地方騰出更多資金用於保障民生、支持創新等,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能,也會增大未來信貸增長的潛能。
有機構測算,如果還原地方專項債置換因素的影響,2月新增貸款可能還要增加2000億元左右;今年1~2月共發行了約1萬億元專項債用於置換隱債,其中2月份發行了近8000億元,專項債置換對貸款的影響後續還會存在。
平滑信貸增長也有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從全年角度看,開年信貸增長穩一些更符合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特點。近10年來,1~2月累計新增貸款約佔全年新增貸款的20%~30%,即便不考慮還原因素,今年同期增量也符合歷史平均水平。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貨幣信貸增長呈現新規律,各方面的規模情結也會逐步淡化。人民銀行一直在引導金融機構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防範資金淤積空轉,金融持續支持經濟發展後勁也會更足,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金融環境。
此外,春節效應也是影響2月信貸數據的重要因素。央行數據顯示,前兩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14萬億元,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13萬億元,2月貸款增量超萬億元。
從歷史上看,2月基本上屬於信貸小月,尤其是春節所在的2月,貸款前移或後襬的情況較爲明顯,今年2月貸款增量達萬億元仍屬於歷史較高水平。
業內專家強調,剔除春節因素對貸款數據的影響,需要將1~2月貸款增量合併看待,從這個角度觀察,今年以來,貸款投放同樣不錯,在去年高基數上還實現了較快增長。
另外,信貸結構出現不少亮點。第一財經記者從央行獲悉,結構上看,2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3.43萬億元,同比增長12.4%,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3%,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從“寬貨幣”到“寬信用”需要有效需求支撐
當前國內經濟呈回升向好態勢,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明顯加大,美國對多國加徵關稅,一些國家也有反制措施,全球貿易戰、地緣政治衝突對各國經濟金融的影響加深。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了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面對宏觀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央行多次表態,預留了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貨幣信貸總量還有後勁。我國的貨幣政策調控會與內外部形勢相適配,因勢而動,強化逆週期調節,推動總量增長保持平穩較好勢頭。
另有業內專家分析,未來支撐經濟形勢向好的積極因素有很多,隨着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持續落地見效、新產業新動能加快發展、內需和信心得到有效提振,社會有效融資需求有望進一步增長,金融體系將爲實體經濟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有效的支持。
去年以來,貨幣政策力度較強,有力支持經濟回升向好。貸款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水平。記者從央行獲悉,2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約3.3%,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70個基點。
不過,從“寬貨幣”到“寬信用”需要有效需求的支撐。專家表示,國際比較看,我國金融支持消費力度已然較大,當前提振消費要更多發揮政策合力。
目前,我國不含個人住房貸款的消費性貸款餘額已超20萬億元,貸款利率水平也明顯下降,部分銀行已低至3%以下。美國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零利率”時期,汽車等消費貸款利率仍在5%左右,近年來隨着美聯儲加息,美國消費貸款利率更是擡升至約10%。
該專家認爲,消費信貸和消費金融產品本質是靠借錢讓居民提前消費,短期內有助於拉高消費數據,但未來錢還是要還的,單純依靠金融刺激消費難以持續,還潛藏着金融風險。未來促消費關鍵是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讓居民沒有後顧之憂,能消費、敢消費,才能持續釋放消費潛力,並形成有效的消費信貸需求,實現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值班編輯: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