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乒乓打球理念存在的三個致命問題
筆者打乒乓球20多年,研究打球10多年。
發現,現實中,包括網上很多教練教打球,沒有科學意識,沒有安全意識,沒有經濟頭腦。
他們突出使蠻力、用狠勁打球。把力量、速度、旋轉作爲贏球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靠落點長短變化、寬窄變化、打球節奏變化贏球。
這不符合乒乓運動的技巧性、多變性特點和規律。
表現爲,動作幅度大,球長,球快,球轉,落點固定,節奏穩定。
這樣既不科學,又不安全,還不經濟。
就像將一個球,複製粘貼幾十遍。
這樣只能培養和考驗選手的基本功,沒有培養球員用腦子、用智慧取勝的能力。
其主要表現,是缺乏三種打球意識。
其一,沒有科學意識。
乒乓運動是一種全身發力運動,發力自然要遵循物理學原理。
乒乓球檯、球拍、球網、球,都有其規定的幾何尺寸,必須在規定的幾何尺寸範圍內活動,超過該尺寸,屬於違規;沒有達到該尺寸,也屬於不合格。
球員的身高、腿長、臂長,也都有自己的幾何尺寸。
球的運動軌跡,必須根據球員身體的幾何尺寸、球檯、球拍、球網的幾何尺寸,調整和控制球運動軌跡的幾何尺寸以符合球檯尺寸的要求。
這其中存在着必須遵循的數學代數原理、幾何原理、生理學原理。
球檯、球拍、球都是既有彈性、又有粘性的物質。
彈性必須遵循物理學中的彈性原理,粘性則必須遵循化學中的粘性原理。
乒乓運動是技術、戰術、心理三種要素的綜合。
乒乓運動中的心理控制與調節,必須遵循心理學和行爲科學原理。
乒乓運動是一種力量與技巧的投入產出活動,必須遵循經濟學原理。
乒乓運動是一種身體全要素投入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動態變化過程,必須遵守哲學中的聯繫觀、系統觀、全面觀、重點觀、矛盾觀、發展觀、長遠觀等原則。
我們的很多教練員和運動員,由於沒有認識到乒乓運動中所包含的數理化等科學原理,沒有掌握乒乓運動規律,更沒有認清乒乓運動的技巧性特點,就只會靠力量打球,沒有一點科學意識和素養。
沒有科學意識和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沒有認清來球的球性特點。
對各種球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長球、中臺球、短球不分,用同一種槓桿發出同樣大小的力量;
正手球、中路球、反手球不分,不是用調整左右傾拍拍型的方法解決,而是用調整球員站位的方法處理;
上旋球、下旋球分不清,用一種前後拍型對待;
強上旋球、弱上旋球分不清,用一種俯拍角度處理;
強下旋球、弱下旋球分不清,用一種仰拍角度處理;
高球、低球不分,都按照高球去扣殺或者按照低球提拉;
快球、慢球不分,都採取進攻方式或者都採取防守方式接球。
球性是球的基本特徵,就像疾病的特徵,應當找對病根,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不能像過去某些地方的赤腳醫生,將全村所有人的病,都診斷爲急性闌尾炎,開同樣的處方,吃同一種藥。
二是沒有認清自身的優缺點,不能揚長避短。
每個球員都有自己的身高特點、性格特點、打球習慣、優勢和短板。
身高較高的球員有處理長短球、正反手球的優勢。
但在處理上下旋球、高低球、快慢球方面,則處於劣勢。
因爲其身體重心上下調整的任務,比低個子球員重,身體的靈活性,比低個子球員差。
外向型性格球員,不善於思考,沒有耐心,不夠細心,習慣用力量取勝,喜歡進攻,容易急躁冒進。
但他們臉皮厚,對輸贏的承受力,比內向型球員強大。
內向型球員,打球比較嚴謹,非常有耐心,非常細心,善於思考,習慣用技巧贏球,喜歡防守,善於用落點和節奏變化贏球。
但他們臉皮薄,對輸贏的承受力相對較差。
有人擅長打長球,有人擅長打短球;
有人正手強、反手非常弱;有人反手強,正手相對弱;
有人善於打上旋球,有人善於打下旋球;
有人善於製造和處理強上旋、強下旋、弱上旋、弱下旋,有人對強上旋、強下旋、弱上旋、弱下旋一概頭疼。
有人喜歡打高球,有人喜歡打低球;
有人喜歡打快球,有人喜歡打中速球。
自己屬於哪一種球員,優勢是什麼,短板又是什麼,必須心中有數,才能揚長避短。
許昕被稱爲乒乓藝術家,他打球的動作技巧性很強,能接出大家想象不到的球。
這是他的技術功底好,更是他對球性的判斷和運用出色,通常叫做臨場發揮出色。
他非常善於動腦子,可以根據來球特點,運用獨特打法,打出落點出人意料的球,讓人歎爲觀止,讓人賞心悅目,達到了藝術享受的境界。
這纔是乒乓運動的真諦,是所有打球者、看球者追求的效果。
三是沒有認清對方球員的特點和優缺點,不能以揚攻短。
對方球員同樣都有身高、性格、打球習慣、優勢和短板,必須認真觀察,準確判斷,才能因人制宜,壓制其優勢,專攻其弱項。
不能對所有人都採取一種打法。
其二,沒有安全意識。
很多教練專門教學員打長球,打對角線球,打高吊弧旋球和前衝弧旋球,打連續攻一個落點的球,100次、1000次不能失誤。
球員因爲站位太遠,所以發力必須很大。
發力太大,就容易造成體力透支,動作變形,球員很容易受傷。
很多專業運動員經常因傷病困擾,不能打球。
就是因爲其方法不正確,發力不科學,過度重視力量和速度,野蠻操作,超出了球員的身體極限,導致受傷。
科學的打球方式,應當是要根據來球的球性、對方球員的站位,選擇一個理想的球的落點。
然後合理選擇雙腳站位,合理選擇身體發力槓桿,要協調全身各個部位同時發力,選擇合適的力度用力,球員就不會受傷。
其三,沒有經濟頭腦。
我們經常看到,國際賽場上,一個球打10板、20板甚至50板,才能見分曉的情況。
許昕打球,經常跑到鏡頭之外,在超遠臺接球。
球是怎麼過去的,上臺了沒有,坐在臺下的觀衆,根本看不清。
這種打球方式,如果作爲表演,還是有一定欣賞價值。
如同時裝,實用價值不大,但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乒乓比賽是實戰,應當注重實用價值,兼顧觀賞價值。
看不清的球,有什麼觀賞價值?
一個球,複製粘貼10次,有什麼觀賞價值?
打10板得一分的產出,是打一板得一分的十分之一;
站在臺外5米打球得一分,是站在臺外50釐米得一分的十分之一。
站在臺外5米打10板得一分,只有站在臺外50釐米打一板得1分產出的1/100。
投入產出比太低,效率十分低下,是比較愚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