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殲-9首度公開!開創中國戰機“鴨式佈局”先河

在中國軍迷羣體中,一直流傳着一款名爲殲-9的神秘機型,這款此前未曾露面戰機曾被寄予厚望,也被認爲促成了殲-10的誕生。在採訪代號爲611所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過程中,《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這款戰機不僅真實的“存在”過,而且還是成都所自立自強的“起點”。

1970年5月,一輛載着300多人的神秘專列從瀋陽悄然出發,一路南下,直奔成都。這輛神秘專列的乘客們,正是爲了推進殲-9飛機研製工作而南下的“殲-9大隊”。到達成都後,“殲-9大隊”入駐原空軍028航校舊址,這裡也是成都所的前身。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當時成都所全體人員的“寶貴財富”。親身經歷過建所初期那段艱苦歲月的成都所老同志謝品回憶稱,當時爲了改善生活,“大家種過水稻、油菜、紅薯。房子不夠住的時候,大家還在老師傅的指導下自己蓋房子”。

在吃與住之外,當時的成都所更缺乏的是科研設備。謝品回憶稱,當時他還曾帶着設計人員和工人跑到成都滑翔機廠去求助,共同製造風洞模型。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當時的成都所全體人員邊建設、邊生產、邊科研,積極地開展殲-9的科研工作。

雖然受當時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殲-9項目最終沒能飛上藍天。但是,殲-9飛機的研製還是爲成都所、爲我國航空工業留下了寶貴財富。

該所科研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殲-9留下的第一筆財富便是具有中國戰機特色的“鴨式佈局”。在殲-9飛機技戰術指標的變化過程中,面對當時的指標要求,成都所科研人員在反覆討論技術佈局後,提出了“在無尾飛機機翼的前面加一個小翼,以改善飛機升力特性”的方案,這便是“鴨式佈局”。

“這一佈局,不但在我國沒有先例,就是美蘇等航空技術先進國家也沒做過。”談及此事,謝品笑稱,“當時國際上類似的設計只有瑞典的薩博-37,但它那個鴨翼是‘死’的,我們這個是獨創。”

他進一步介紹稱,雖然後來殲-9研製被迫終止,但“鴨式佈局”卻在殲-10、殲-20等型號上傳承下去,並將其優勢發揚光大。

殲-9飛機帶來的第二筆財富是“攔射武器系統”。該所科研人員介紹稱,當時,美蘇等航空技術先進國家已經開始向“超視距空戰”轉變。成都所團隊在研製殲-9的過程中,爲其研發、配套了“攔射武器系統”,並以其爲作戰的主要武器系統。

“作爲後發國家,這是我們後來探索‘超視距空戰’的重要一步。”謝品介紹稱,也是因爲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殲-10總師宋文驄曾表示,沒有殲-9作爲基石,就不會有殲-7Ⅲ和後來的殲-10!

來源 環球時報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