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炸伊朗威懾北京?趙春山示警:兩岸維持現狀越來越難

伊朗伊斯法罕核設施遭美國轟炸後的衛星畫面。(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稱,美軍成功摧毀伊朗三處核設施,視此爲「輝煌的軍事勝利」,但外界仍對伊朗的地下核設施是否真被徹底摧毀存疑;此外川普這一行動也引發各界對臺海情勢的重新評估,認爲美國是否介入兩岸衝突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對此,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2日表示,他多年來觀察,認爲兩岸關係已進入「維持現狀越來越難」的階段,引發討論。

趙春山2日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評論指出,無論川普是否如願以償,事實上美國已進入與伊朗的實質衝突階段。川普自己也承認情勢有升高風險,而《紐約時報中文網》更警示,若核武被視爲防衛工具,將使核擴散的危機進一步升高。全球許多非核國家也正在密切觀察伊朗的處境,以思索自身安全戰略的調整。

趙春山列舉全球最新局勢與相關評析指出,在國際方面,川普出手打擊伊朗後獲得北約盟邦支持。今年6月25日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北約峰會上,各國領袖共同承諾提升國防預算並重申集體安全承諾,展現西方聯盟罕見團結的一面。

就東亞局勢而言,依《紐約時報》報導,儘管南韓新任總統李在明表態願改善與北韓的關係,但國內支持發展核武的聲音逐漸升高。回顧2023年,美國曾與南韓簽署協議,允許韓方更深入參與美國核政策決策,以抑制南韓發展自主核武的企圖。

至於川普打伊朗,對於美中臺情勢會有影響嗎?趙春山列舉許多國際分析指,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指,川普出其不意攻擊伊朗,震撼國際局勢;部分分析認爲,此舉對中國大陸也具震懾作用,讓中方在處理臺灣問題時更爲謹慎。澳洲媒體則評論,美國此次明確展現「非孤立主義」態度,有助於強化印太區域的嚇阻力,對中共是否考慮對臺動武將產生實質影響。不過,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提醒,川普的行動雖果斷,但也存在高度不可預測性,未來若再度掌權,恐增加國際戰略不確定性。

此外,趙春山提及上海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也指,雖然美伊情勢緊張,但與臺灣議題仍有本質差異,影響美國決策的因素並不相同。任信強認爲,從川普對伊朗動武可看出,其在認爲必要時,會不惜使用武力推動美國外交政策,因此中國大陸對川普未來任期在「臺灣問題」上的動態可能也正積極評估應對。而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佩蒂約翰(Stacie Pettyjohn)則認爲,一旦發生臺海衝突,美國難以迅速出手並「一次打贏」,北京對此已有明確認知。

趙春出表示,回顧歷史,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在回憶錄中提及1996年臺海危機,批評中共導彈試射「過分挑釁」,因此下令航空母艦進入臺海震懾中國大陸。但柯林頓主張兩岸在敏感時期應避免激進行爲,避免情勢失控,也認爲臺海問題應由時間解決,不應急躁求成。

趙春山自己的觀察則認爲,兩岸關係已進入「維持現狀越來越難」的階段。雖然蔡英文政府任內仍勉力維持「不統不獨不武」原則,但未來領導人恐難再模糊帶過,勢必面臨更大的表態壓力。

他指出,兩岸未來有三種路徑:「維持現狀」、「統一」與「臺獨」;其中「臺獨」不但違憲,更可能引爆戰爭,不具實現可能。「統一」則在當前政治氣氛中難以討論,凡提及者易被貼上「親中賣臺」標籤,進一步造成社會撕裂與民主價值的消解。

他認爲,若希望兩岸和平,終究須建立在長期的交流與互信之上。他強調,「和平統一」不能只是口號,而需建立在雙方對話、協商、談判與民意基礎之上,「心靈契合」纔是關鍵。但目前臺灣社會普遍避談統一議題,導致兩岸和平距離愈來愈遠,戰爭風險反而升高。

最後他感嘆,在臺灣當前政治環境中,「談統一」幾乎被視爲禁忌,而「談和平」也成了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的社會氛圍,對於兩岸穩定發展而言,並非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