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外交戲碼 打進棉花裡

川習熱線九十分鐘,關稅戰是否降溫,全球關注。自川普重返白宮後,再次施展拿手經貿戰術:先下馬威、創造威嚇氣氛,逼各國自行端出談判條件,然後討價還價,撈到政治紅利再高調收場。這套劇本早已熟稔,劇情也幾乎一模一樣,但各國反應卻大相逕庭。

英國在川普暗示重審美英貿易協議後,立馬重申五眼聯盟承諾;印度重提美印價值同盟,乖乖加碼軍購與市場開放;越南與臺灣更是急着遞交忠誠保證書,釋出更多投資誘因與高科技合作意願;認爲與其捱打再談,不如趁早跪坐桌前換點條件。川普要的不是敵手,而是服從與表態。只要先低頭,剩下的只是價錢問題。

但曾在川普第一任期吃過大虧的中國這次卻不吃這套。川普的「震撼談判」打到北京,換來的不是震動,而是沉默。習近平遲不出面,外交部發言人對川普威脅與喊話幾乎視若無睹。這不是示弱,而是冷處理戰術:不給你政治表演舞臺;比起硬碰硬,中國選擇「棉花」戰法,把川普雙掌拍進了無聲空氣裡。

川普試圖升高壓力、逼出對手反應,卻反被拖進無聲泥淖。中國不否認合作空間,但態度模糊;不反對對話,但沒有時間表;即便出手反制,也不高調宣傳。例如,中方近期重新審查稀土原料出口、放緩美企在中審批速度,甚至在貿易數據中巧妙操作東南亞轉口。這些手段低調、精準、帶有冷靜報復意味。川普想要的衝突與對抗,反而找不到着力點。最後,在中美高層通話後,川普語氣忽然大轉彎,對北京贊聲不斷,難掩如釋重負之情。

這一回,中國反其道而行,主動「去戲劇化」,逼川普在缺乏反派的舞臺上獨角演出。若無中方配合回擊,川普的政治張力也就失去對手襯托。美中這輪角力,反而讓人看到誰更瞭解對方。

那麼,雙方是否可能在短期內達成合作協議?答案是:川普想籤,但中國未必會給。

對川普而言,他現在急需一場「可交易的勝利」來穩定內政與市場,特別是在國內政爭激烈、經濟放緩、輿論質疑不斷情況下,任何能對外宣稱「我讓中國妥協」的場面,都是可用政治資本。他不在乎協議內容有多大實質,而在乎能否包裝成勝利果實,拋向選民市場。

但中國此刻更關心的是長期戰略。北京深知川普的協議不是保證,是階段性戲碼。中美真正的矛盾不是關稅或農產品,而是科技脫鉤、供應鏈安全、地緣對抗與制度競爭。這些都不可能在一通電話中解決。

即便短期內雙方釋出善意,也只是技術性降溫。例如可能宣佈某些晶片設備出口開放、或重啓部分經貿對話機制,但這些都無法扭轉雙方日益敵對的結構性關係。川普的美國不再追求全球共治,而是片面交易;習近平的中國,也已從被動應對走向戰略對抗。

諷刺的是,在川普操作下,過去主動靠攏美國的夥伴最早表態、最早獻誠,但真正撐住壓力、讓川普投鼠忌器的,卻是他最想打擊的中國。這對美中之外的第三方國家也是一記提醒:川普的政策從來不是價值同盟,而是交易邏輯,誰敢撐、誰敢冷,就有籌碼;誰先表態、誰搶表忠,就被視爲理所當然。

川普任內,美中將繼續在「鬥而不破」的軸線上盤旋,沒有劇本和解,也沒有終局對抗。這場戰略拔河剛剛開始,真正的較量不在聲量大小,而在誰能穩住節奏、看懂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