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入侵與避免入侵」話術的轉向
(圖/路透)
俄烏戰爭終於在川普的意志下,走上了政治談判道路,2月18日美俄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進行了首次談判。出人意表的,在會議中沒有歐盟、北約、烏克蘭代表,幾乎是由美國替代了烏克蘭與歐洲角色,景象非常現實,讓烏克蘭感到憤怒,讓歐盟與北約感到嚴重失落。
會後,美國國務卿盧比歐接受媒體問答時,說出了會議重點,簡單的說「修復美俄關係、結束俄烏戰爭、考慮戰後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除此之外,還提出美俄領導人儘快安排見面的決定。
川普在美俄談判結束之後,在他的海湖莊園向新聞媒體說明進程,非常令人驚訝的,川普在與記者的答問中,提出了「烏克蘭三年前就不應該開始這一切,澤倫斯基原本可以達成停戰協議」。言下之意,烏克蘭在俄烏戰爭中成爲了發動的一方,這種帶有權力傲慢與偏好俄羅斯的說詞,並在失落與憤怒的交織下,立即引起西方輿論界的譁然。
紐約時報在隔天(19日)隨即登出紐西蘭工程師貝克的文章,指出「川普改變烏克蘭戰爭立場,指責澤倫斯基而非普丁。」是什麼立場改變了?貝克指出「2022年俄羅斯軍隊越過邊境入侵烏克蘭…重寫了烏克蘭不是受害者,是惡棍。…他(澤倫斯基)以某種方式親自發動戰爭。…」
貝克所稱的立場觀點,是從戰爭行爲與正義戰爭的視角,依據「入侵與反入侵」戰爭暴力與自我防衛的邏輯爲起點,論證俄羅斯戰爭不具合法性,並定性「入侵」罪刑的立場。
美國的輿論場,除了貝克的主流戰爭論述立場外,還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在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布萊克本從戰爭發展的視角,分析川普在俄烏戰爭上,歸責於烏克蘭的說法,布萊克本認爲「美國已經放棄歷時19年將北約擴張至烏克蘭的嘗試;放棄了確保基輔收復2014年前領土的承諾;與不向烏克蘭派遣美軍,也不會將北約第五條延伸至烏克蘭的維和部隊。」布萊克本的描述,並未指出川普立場問題,反而是在勾勒俄烏戰爭問題的根源與談判後的安排,間接地解釋川普所說「烏克蘭三年前就不應該開始這一切」,烏克蘭雖是戰爭的被動方,卻有「引戰」之嫌。
從美國利益與實力彙集主觀需求,去理解前述兩種論點,實際上並不衝突,只是在論述戰爭事件,在時間起點上的不同。
布萊克本針對川普戰略調整的需求,拉長了歷史視角,指出19年前(2004年)推動北約東擴,在此地緣政治目標下,烏克蘭產生一連串的政軍問題,翻閱烏克蘭的政治歷史事件,包括「2004年政權更替的橘色革命─2014年的廣場革命、克里米亞公投入俄與北約武裝烏克蘭─2015年明斯克協定─2022年俄的入侵戰爭」。
這段時間線,清楚交代了美、俄、烏、歐的近20年來軍政互動歷史,主要的戰略核心,便是北約東擴引起俄羅斯對於邊境安全的警惕。地緣政治有移動邊疆的傳統特性,爲保障邊境安全,必須保持權力平衡,一旦失衡,戰爭就是維繫平衡的終極手段。
而貝克評論俄烏戰爭,則是以2022年俄羅斯入侵行動爲起點,緊扣正義戰爭、國際法上的合法性,去描寫俄烏戰爭,此舉忽略了地緣政治的操作目標,忽略俄烏戰爭深層原因的理解。這不是立場問題,而是一種視角的選擇。
川普與馬斯克在2月20日福斯電視訪談,修改了論述,「俄羅斯發動了襲擊,但他們(烏克蘭們)不應該讓他發動攻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時任的美國總統拜登,應該採取措施避免入侵。」這種朝三暮四的修辭,具有安撫作用卻沒有改變本質,證實川普仍朝着預期戰略目的,進行「美俄關係、俄烏戰爭、地緣與經濟合作」的階梯前進。(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