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驚嚇!彭博示警「靠外匯難躺賺」 臺幣續貶風險仍在
▲新臺幣千元鈔票示意照。(圖/記者廖婕妤攝)
記者陳瑩欣/臺北報導
川普上任帶來的貿易戰風險與聯儲會延遲降息,臺幣走貶,壽險業爲此可以減少外匯避險操作,加上部分業者改採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新制,造成外匯衍生品交易量萎縮,《彭博社》直言靠外匯操作獲利的銀行將面臨挑戰,分析師更認爲臺幣仍有續貶風險。
《彭博社》據多位換匯交易員表⽰,受壽險業減少外匯避險操作的影響,⾃農曆春節以來交易量與去年同期相⽐有下降的趨勢,其中兩位表⽰他們經⼿的成交與平時相⽐出現兩位數百分⽐的減少。上述交易員不願具名接受採訪,因未被授權公開評論。
報導引用美國銀行外匯策略師張俊謙出具最新報告中稱,在強勢美元爲普遍認知的情況下,臺灣壽險業者近來降低⾃⾝的避險水準⾄內規所定的下限,臺幣無本金遠期外匯交易(NDF)的成交量也受到影響。
根據彭博對臺灣央行最新外匯市場數據的計算,1月換匯交易日均成交較上⽉或上年同期均呈現成長,不過遠匯交易日均量則是有所減少。央行將在3月下旬公告2月外匯交易數據。部份在境外承作的NDF未包括在央行此份統計數據。
由於臺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本地壽險業多赴海外尋求投資標的,總規模約臺幣23兆元,業者必須透過避險來緩衝匯差風險。然而近幾年在臺美利差居高不下,壽險業海外操作出現「愈避愈危險」的奇觀,避險成本一路推升,2024年壽險業花費3851億元的避險成本,加上避險工具的損失7093億元,匯兌收益明顯入不敷出。
由於金管會在2024年推出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新制,目前新光⼈壽、凱基人壽與友邦⼈壽等已申請採用。若是越來越多公司跟進,壽險業相關避險⼯具的流動性料將縮減,可能對靠此交易獲利的銀行造成挑戰。
此外,交易量縮的情況近來亦出現在本地的臺幣即期市場,除了觀望氣氛,部份亦與衍⽣品市場的流動性降低有關。據彭博計算,臺北外匯2月即期成交⽇均量9.53億美元,爲2023年9⽉以來最低的⼀個月。
「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下降,間接影響到臺幣即期的成交量,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歸咎於全球經濟環境與資⾦流向太過於波動且脆弱,市場轉向觀望所致。」紐約梅隆銀⾏資深亞太市場策略師張偉勤表示,在此情況下,臺幣仍有持續貶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