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剛簽署中美停戰令,衆多官員準備辭職,美富豪:一個時代終結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老話在特朗普身上是徹底行不通了。

一邊拿"國家安全"當幌子禁止芯片出口,一邊卻開出15%的保護費爲芯片開綠燈。連美國自己的官員都看傻眼了,考慮辭職的人排起了長隊。

特朗普這出前後矛盾的戲碼到底在演什麼?美國的"技術霸權"真的已經淪爲賺錢工具了嗎?

15%的國家安全明碼標價

15%,這個讓華盛頓炸鍋的數字,背後藏着一筆前所未有的"買賣"。

特朗普要求英偉達和AMD兩大芯片巨頭,必須上交對華銷售收入的15%作爲出口許可費。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個數字還是經過討價還價的結果。特朗普最初開價20%,企業嫌高,最後砍到15%"成交"。

整個過程被特朗普當作"小生意"公開炫耀,彷彿在菜市場賣大白菜。

這不是稅,也不是關稅,而是赤裸裸的"保護費"。

想出口芯片到中國?先交錢再說。國家安全瞬間變成了可以明碼標價的商品。

按照這個邏輯,英偉達和AMD在中國的年銷售額接近300億美元。

15%的抽成,意味着美國政府每年能從這兩家公司身上榨取超過45億美元。

對於債臺高築的美國政府來說,這筆錢確實不算少。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財政赤字已經突破2.1萬億美元。

但45億對比2萬億,就像用勺子舀大海,杯水車薪得可笑。

更荒誕的是,特朗普還振振有詞地解釋:"錢不是給我的,是給國家的。"

這番話像極了小商販的自我辯護,卻出自美國總統之口。

難怪美國官員集體傻眼,連國家安全部的人都坐不住了。這種把國家政策當生意談的操作,開創了美國曆史的先河。

當2萬億赤字遇上官員辭職潮

說起美國現在的處境,那真是四面楚歌。

錢袋子空了,2.1萬億的赤字像個無底洞,怎麼填都不夠。

農民急了,美國中西部的大豆庫存創下五年新高,賣不出去只能堆在倉庫裡發黴。

官員怒了,出口管制部門的公務員們覺得自己的專業被侮辱了。

"出口管制官員每天上班的目的,不是把國家安全拿出來售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如此吐槽。

衆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更是直言不諱:這是在"開創危險的先例"。

連華盛頓的智庫專家都看不下去了。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員傑格茨質問:

"如果芯片真有安全風險,爲什麼要賣?如果沒有風險,爲什麼要收錢?"

這個簡單的邏輯問題,把特朗普政府的自相矛盾暴露得一覽無餘。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還要分心處理其他攤子。

馬上要和普京會面,還得安撫歐洲盟友,烏克蘭問題也等着表態。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繼續和中國硬剛,無異於雪上加霜。

所以特朗普選擇了拖延戰術,直到最後一刻才簽署90天休戰令。

農業壓力、財政壓力、外交壓力、面子壓力,四座大山壓得特朗普喘不過氣。

於是他想出了這個"天才"主意:既然不能完全禁止,那就明碼標價收費。

國家安全從此有了價格標籤,每一份出口許可都變成了收費項目。

500萬訓練出的AI如何讓美國懵圈

美國的技術封鎖政策,現在看來更像是給中國裝了火箭推進器。

歷史一次次證明,外部壓力往往是創新的最佳催化劑。

中國的原子彈、衛星、載人航天,哪一個不是在封鎖中實現的突破?

現在輪到了芯片和人工智能。DeepSeek用區區500萬美元就訓練出了震驚世界的AI模型。

這個數字讓美國科技界集體懵圈。要知道,美國同類項目的投入動輒上億美元。

500萬vs上億,這種成本效率的巨大差異,暴露了什麼問題?

更讓美國尷尬的是,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表現。

2023年,中國新增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總和。

這不是個別企業的成功,而是整個產業體系的躍升。

面對中國的技術追趕,美國的應對策略卻越來越混亂。

先是禁止H20芯片出口,聲稱存在"國家安全風險"。

現在又說H20芯片"過時了",中國早就有了同等性能的芯片。

這種180度大轉彎,連美國人自己都看不懂了。

中國的反應更加耐人尋味。網信辦對英偉達進行約談,質疑H20芯片的安全性。

"不先進、不安全、不環保",央媒的評價簡單直接。

結果呢?多箇中國AI項目開始暫停採購H20芯片,轉向國產替代。

美國企業辛辛苦苦爭取的出口許可,可能即將變成一紙空文。

特朗普的15%抽成計劃,很可能成爲一場笑話。

一個富商的判斷爲何讓華盛頓集體沉默

"一個時代告終",美國富商的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在華盛頓的心臟上。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當前局面的精準概括。

美國曾經是全球技術規則的制定者,現在卻淪爲技術政策的售賣者。

從制定遊戲規則到售賣遊戲規則,這種角色轉換背後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技術優勢不再絕對,只能靠收費來維持存在感。

谷歌前CEO施密特的話一針見血:"中國遠遠落後美國的時代結束了。"

這不是客套話,而是基於現實的冷靜判斷。

當中國能用500萬美元做出美國花上億美元才能完成的事情時,成本優勢已經逆轉。

當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超過全球一半時,製造能力已經領先。

當中國在量子通信、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時,創新能力的天平已經傾斜。

美國的技術封鎖不僅沒有延緩中國發展,反而倒逼中國加速自主創新。

這種"壓力-創新-突破"的循環,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屢見不鮮。

越是被封鎖,越是能激發出強大的創新動力。

現在的美國,就像那個寓言中的北風,越是猛烈地吹,行人越是把外衣裹得更緊。

而中國,正是那個在北風中變得更加強壯的行人。

摩根大通的預測更是直接:美國在亞洲科技市場的份額將下降20%。

高盛則預測,到2027年,中美在AI和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差距將縮小至18個月以內。

18個月,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美國的技術代際優勢正在快速消失。

當技術差距縮小到這種程度時,所謂的"技術霸權"還剩下什麼?

或許只剩下15%的"保護費"了。

結語

技術霸權從制定規則淪爲售賣規則,這種商業化操作標誌着美國技術領導力的歷史性衰落。

當"國家安全"成爲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美國正在親手拆解自己構建的國際技術秩序。這大概就是那位富商所說"一個時代告終"的真正含義。

技術多極化的列車已經啓動,各國都準備好重新定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