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到底想做什麼? 郭正亮:他想解決「特里芬兩難」
(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國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在2024年11月,撰寫一篇41頁的報告《重構全球貿易體系戰略指南》(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前立委郭正亮解讀,這篇報告非常重要,等於是爲川普寫的戰略手冊,用4種非經濟手段解決「特里芬兩難」,郭也預測了川普接下來的政策。
美國白宮經濟委員會(CEA)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在2024年11月,撰寫一篇41頁的報告《重構全球貿易體系戰略指南》(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引發關注。報告內容影響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的經濟政策方向,目的在解決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與製造業衰退問題,亦即「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
前立委郭正亮11日在《亮子力學》網路節目表示,這篇報告非常重要,等於是爲川普寫的戰略手冊。
郭正亮分析,1960年代,經濟學家特里芬提出一個兩難的難題。在世界經濟體系,美國作爲貨幣霸權,美元成爲國際貨幣,各國爲了把貨品銷往美國,有使用美元的需求,會不斷買美元,導致美元一直被高估。
美元被高估的後遺症,就是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美國製造業無法競爭,開始大量外流,美國國內充斥進口貨品,也長期存在貿易逆差。
特里芬提出一項問題,美國如果想改變競爭地位,讓出口有競爭力,貨幣就要貶值。但如果美元貶值,又形同不可靠的貨幣,無法成爲世界貨幣,這是兩難!如果美元要成爲國際貨幣,就要忍耐貿易逆差,製造業競爭力會不如其他國家;如果要發展製造業,使其有競爭力,美元就要貶值,久而久之,美元就不是世界主導貨幣。這就是「特里芬兩難」。
米蘭建議川普,「特里芬兩難」可以化解,但必須用非經濟手段!例如這次川普就用政治力量拉高關稅,逼各國吸收關稅成本,且不可以反應到美國貿易商或消費者,這是其中一招。
另外,逼各國幣值升值,例如逼亞幣或是歐元升值,這就是如同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逼日圓升值,化解美國相對於日本競爭力下降。
第三,就是逼各國對美國補貼,最直接的補貼方式就是買美債,美債可以髮長債,利息壓到最低或是免息。
第四,就是美國提供安全保護傘,如果要得到軍事上的保護,經濟上要計價,也就是要給美國好處。
郭正亮強調,米蘭的戰略指南,就是用4種非經濟手段逼其他國家把經濟好處回饋給美國,這就是目前川普正在做的事情,下一步就是要求各國購買美國長債,從全世界用低息或免息借錢,接下來就是要求各國給保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