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撤G7決議文威脅再對汽車進口徵稅、TTIP談判失敗 歐洲民眾怒吼
2016年9月21日歐洲民衆在布魯塞爾抗議TTIP和CETA,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兩名市民騎車路過塗有標語的道路。新華社
2018年6月9日,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峰會(G7)上,有關各方達成了艱難的妥協。在美國領導人與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Trudeau)發生爭執後,川普撤回了對G7決議文的支持,並再次威脅對汽車進口徵稅。
本文出自《一看就懂!歐洲與地緣政治》
歐盟和美國之間擬議的貿易協定(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簡稱TTIP)的主要目標,是將監管範圍擴大到世貿組織未涵蓋的領域,消除歐美市場之間的關稅和監管障礙。
歐盟之所以希望加強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是因爲在面對新興大國的競爭時,希望能保持這兩國原本在全球的影響力。
這項談判於2013年開始。三年多以來,隨着歐洲民衆的抗議聲浪日益高漲,法國和德國政府在2016年8月宣佈談判失敗,原因在於該條約被認爲過於偏袒美國的利益。
歐洲一體化市場的建設奠基於經濟自由主義的思想,並使得私人利益團體(無論是否來自歐洲)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接近行政和政治決策者。
歐盟透明度登記報告(LeRegistre de transparence)中列出了6,000多名私人專業代表,除此之外,還有1,000多家顧問公司和獨立公司,這使歐盟面對必須捍衛歐洲公民普遍利益的情境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態勢。
「孟山都文件20(Monsanto Papers)」事件是某些私人團體爲維護其利益,因而對歐洲立法施壓的經典案例。歐盟已經採取措施,對各利益團體的濫權進行處置,但隨之而來也有被批評行政通膨的風險。
單一市場的力量使得榮克和馮德萊恩及其繼任者,能夠捍衛歐洲人的集體利益。然而這種集體運作模式有一個缺點:超國家權力特徵,並不一定能在地方或國家層面上帶來良好的成果,因爲歐洲人並不願意將歐洲視爲一個產品標準化的巨大市場。
(本文出自《一看就懂!歐洲與地緣政治》作者:奧利維耶.德.法朗斯 譯者:李佳)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