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常識革命」 淪為反智清算

川普於他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中,他高聲疾呼,一場「常識的革命」已經展開,並宣稱美國將迎接「國家成功的新時代」。他在上任後短短几日內簽署超過上百道行政命令,以「震懾」之勢迅速推動民粹化與民族主義方針。

在這股強勢浪潮下,哈佛大學首當其衝成爲整肅對象。川普竟試圖以命令手段禁止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理由是「防止知識外流」、「捍衛國家安全」;這種說法根本無視事實與理性,其本質不是「常識革命」,而是對學術自由的粗暴封殺,更是借「人民之名」進行政治清算,把大學做爲全球知識殿堂的地位,淪爲排外與反智的工具。

哈佛之所以成爲箭靶並非偶然,這所常春藤名校,長期象徵美國自由派精英價值,擁抱多元、公平與國際交流,正與川普「美國優先」、反全球化、反政治正確的保守敘事格格不入。

當哈佛拒絕配合政府打壓校園內的「反猶」聲音,堅持推動DEI(多元、公平、包容)政策,繼續招收來自中國等對手國家的優秀學生時,便被視爲對川普政治權威的挑戰。

川普進而將哈佛妖魔化爲「背叛國家利益的堡壘」,指控其「藉寇兵而齎盜糧」,質疑招收大陸學生是在「培養敵人」;這種論調,完全是將教育國際化與知識開放污名化,並將其轉化爲一場虛構的政治鬥爭。

川普所謂的「常識革命」,在實際操作上是一套高度情緒化、簡化問題,並以「庶民之名」對抗專業與體制的話語機器。他成功激起部分底層白人選民對知識精英的不滿,將高等教育描述成剝奪機會、背離傳統的溫牀。其試圖以行政命令封鎖哈佛的國際學生名額,不過是另一波精準操弄民族情緒、仇外排他的政治動作。在此邏輯下,理性變成多餘,專業變成敵人,任何與世界接軌的知識行動,都可能被指爲「出賣美國利益」。

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從不只是軍事與資本的結果,更來自於其高教體系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數十年來,成千上萬的國際學生赴美求學,有的留在美國推動科技創新,有的返國成爲美式價值的承載者與擴散者;他們是美國軟實力最深厚的資產,也是維繫其全球聲望的中樞和節點。

川普的「常識革命」本應喚起庶民正義、挑戰體制冷漠,但若過度極化導致制度敵視,終將淪爲一場披着民主外衣的民粹專制。當政治領袖恣意干預教育、箝制大學自由、將國際學生妖魔化爲敵人,民主的韌性也隨之崩解。這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個民主國家而言,是警鐘長鳴。民主制度雖允許價值更替,但若失去教育與知識的理性堡壘,極端主義終將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