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寶級工藝 技藝薪傳 職人新秀大展好手藝

國寶級藺草編織神手林惠津(左),帶領學生鄭雅娟利用三角藺草結合宮燈骨架,編織出「圓形宮燈」。

【撰文|張名榕、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勞工局】

「114年職人傳承新秀選拔活動」結果出爐!得獎作品豐富精彩,大甲藺草編織與原住民族傳統編織各有千秋,糕餅點心類表現搶眼,展現在地特色與傳統工藝,年輕新秀的出色表現,更彰顯「世代相傳」的美好價值。

邁入第五屆的職人傳承新秀選拔,強調「技藝傳承」與「在地連結」兩大核心精神,分爲「編織」、「花藝」、「金工」、「皮革製作」、「藝術砌築」、「糕餅點心」等6種職類,由專業職人與年輕新秀兩人組隊繳交作品提案,再由專家學者評選,今年共計26組,52位職人新秀贏得榮耀。

國寶神手、原民職人 共譜編織美學

1960年代,大甲的藺草編織工藝聞名全臺,藺草韌性強不易斷裂,又能吸溼、除臭,非常適合編織成日常用品,編織主流從早期的草蓆、背袋,逐漸發展成精緻手工草帽,耐用美觀的藺草帽,一時之間蔚爲風潮。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職人默默傳承藺草技藝,今年獲獎的林惠津堪稱國寶級神手,她自幼隨母親學習藺草編織,投入編織教學超過20年,這回帶領學生鄭雅娟利用三角藺草結合宮燈骨架,編織出古色古香的「圓形宮燈」,燈具點亮時,光影緩緩流轉,氛圍優雅而迷人。

布農族職人方文信利用傳統織網技巧,和新秀陳玉鳳聯手創作。

布農族職人方文信與新秀陳玉鳳,則以「臺灣黑熊」爲發想靈感,利用傳統織網技巧,做出粗獷質樸的「熊靈之袋」,這款結合山城紋理與原民文化的手工背袋,倒三角的立體結構,猶如黑熊堅實的背肌,黑、白交織的色彩也呼應着黑熊的外型,展現張力十足的獨特美學。

「熊靈之袋」以「臺灣黑熊」爲發想靈感,利用傳統織網技巧,做出結合山城紋理與原民文化的手工背袋。

百年糕餅傳香 融入臺中特色

臺中糕餅飄香超過百年,今年選拔活動首度納入的「糕餅點心類」也競爭激烈,烘焙師傅林富國帶着讀高中的兒子林宏軒,共同創作「水湳森林彩虹千層酥」,以中央公園爲主題,酥脆捲心餅搭配花朵造型餅乾,營造夢幻森林的唯美意象。

林富國(右一)與林宏軒(左一)父子檔以中央公園爲主題,製作酥脆捲心餅搭配花朵造型餅乾參賽獲獎。

鴻鼎菓子執行特助朱泰源,則和同仁張芯萍製作「麻芛地瓜曲奇」,融入臺中獨有農產,鹹甜交織出絕佳風味。

「水湳森林彩虹千層酥」,以中央公園爲主題,酥脆捲心餅搭配花朵造型餅乾,營造夢幻森林的唯美意象。

特別的是,「職人傳承新秀選拔活動」許多得獎者皆由過往獲選的職人推薦參賽,展現前輩提攜後輩的心意,也呼應「技藝薪傳」的精神,透過新舊思維碰撞出更精彩的創意火花。

《漾臺中》2025年10月號NO.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