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北部建商大降價20% 內情不單純!專家曝撿便宜時機:這區曾暴砍3成

專家認爲,房價是談出來而非等出來的。(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近期網路傳出推案龍頭寶佳集團全面降價15~20%,然而,寶佳旗下建設公司出面澄清這是不實謠言,強調降價僅限於部分區域的特定建案。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儘管全臺未出現大降價的情況,但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並列舉過去四種降價模式,回顧這些案例可以發現,趁建商大降價時出手,往往是撿便宜的大好時機。

何世昌在臉書發文指出,衆所周知寶佳不僅是大規模量產型建商,更是「市場派」建商,他解釋,所謂「市場派」,在定價策略上會隨着景氣起伏作彈性調整,有別於「品牌派」建商固守價格。觀察市場派建商過去的價格策略,若出現降價,通常是「循序漸進」式降價,而其降價模式,往往在以下四種環境下進行價格調整。

一、建案銷售停滯,區域供過於求

市場派建商推案量大,若觀察到同一區多個案場銷售皆不理想,會判斷爲整體區域供需出現問題,此時會決定整個區域內的建案同步降價。

以2014~2015年青埔推案爲例,當時青埔最高成交單價已見到4字頭,平均成交單價約在3字頭,然而建商可能察覺到市況不對勁,於是在青埔重要交通路口的預售案廣告看板,率先打出「一坪26萬元」破盤價,降幅超過15%。何世昌認爲,建商大降價時就是撿便宜好時機,錯過了就會搥心肝。

二、餘屋案出清時大幅讓利

市場派建商向來不留餘屋、或者餘屋存量極低,成屋若仍未全數完銷,往往會採取「骨折價」清倉。

例如2016~2017年桃園八德重劃區,當時市況極差又逢大量交屋潮,新建案價格由2字頭下滑至1字頭,建商的成屋餘屋單價狂砍至14萬,降幅達到30%。對買家而言,成屋案出清價那一刻,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絕佳入手良機。

三、個案調整銷售彈性空間

目前建商做法比較類似「個案調整」階段,部份銷售成績較遜色的預售案,以及餘屋量較多的成屋案售價的確有所調降。近期臺南大華建設個案退款降價,正屬於此類。

若是在推案量較少區域,又遇到銷售情況不佳,若檢討後歸咎原因是定價過高,建商大多願意調整降價,讓代銷有更大空間。

四、景氣全面反轉時 全面降價

若未來房市景氣出現如同2014下半年至2017年底的全面反轉,建商會毫不猶豫在全臺建案祭出大降價,把手上案件套現、迅速回收資金,或是套現後再將資金投入下一案,提高資金週轉率。

然而去年第4季以來至今,全臺房市仍未全面反轉,目前七大房市走勢分歧,如桃園、新北等地市況相對穩健,多數建案售價沒有調整。

雖然多數建案價格沒調降,何世昌仍鼓勵購屋民衆不必灰心,因爲「房價是談出來而非等出來的」,只要展現買房誠意、願意出價溝通,買方有機會爲自己爭取更大的讓價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