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南譙區:光影戲韻潤鄉野
夜幕輕披,路燈初放,南譙區沙河鎮文化廣場,早已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原來,南譙區送電影下鄉活動在此舉行。接到觀影通知的居民早早地來到廣場,一束光影射出,銀幕亮起,全場目光一同匯聚,全神貫注正片前加映的交通安全和防溺水宣傳視頻。而這一束穿透鄉村黑夜的光影,可謂是南譙區探索“文化惠民+文明實踐”新模式的生動呈現:通過將公益電影放映、傳統戲曲下鄉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創新融合,一條“光影載文明、戲韻傳新風”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正緩緩鋪展開來。
光影鑄魂 銀幕架起文明傳播新載體
巧妙把握公益電影放映“黃金時段”,南譙區讓露天放映場變爲文明實踐的流動課堂。播放正片前,放映一刻鐘與鄉村生活有關的公益宣傳視頻,涉及交通文明、用電安全、防溺水、防電詐、防非法集資等。腰鋪鎮在主題電影放映前,播放精心設計的反詐宣傳片;章廣鎮在開展愛國主題電影播放前,播放了地方宣傳短片。這種結合讓公益電影這塊“小銀幕”真正成爲服務羣衆、凝聚人心、傳播文明的“新載體”,既填補農閒時節羣衆文化生活空白,讓村民掌握各類生活常識、增強文明理念,也讓衆多優秀的影視作品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戲韻流芳 傳統藝術煥發文明新活力
深挖地方文化資源,將政策法規宣傳、文明實踐融入“送戲下鄉”活動,用羣衆“聽得懂、喜歡看、記得住”的方式,讓政策法規、文明實踐從“口號”融入日常生活,既延續傳統戲曲的鄉土親和力,又讓政策法規和文明理念以更生動、更接地氣的方式送達基層羣衆。珠龍鎮清流社區“送戲下鄉”活動,普法工作者開場前分發法律手冊,現場解答村民關心的法律問題,引導羣衆用法律解決訴求。沙河鎮的活動現場,志願者化身“宣講員”,手持圖文並茂的手冊,圍繞拒絕酒駕賭博、婚喪簡辦新風等內容展開宣傳。大柳鎮曲亭村在“送戲下鄉”活動近1小時的演出中,不僅有黃梅戲《天仙配》等經典節目,還有志願者自編自演的羣口快板《贊鄉村風景道》,盛讚家鄉鉅變。
鄉村潤心 實踐奏響文明交響新樂章
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持續打造“譙樑公益集市”品牌,將文化服務升級爲綜合型文明盛宴。“譙樑公益集市”通過整合各類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形成“一站式”的惠民平臺。“三下鄉”走進烏衣鎮紅山村,區委宣傳部牽頭區直多家單位聯合開展了科普互動、農技指導、醫療義診、反詐宣傳等活動,讓居民“一站式”享受到文化娛樂,學到實用知識,取得“1+1>2”的服務效果。強化機制建設,實現從“臨時下鄉”到“紮根鄉村”的轉變,通過區委宣傳部牽頭調配資源,持續爲基層提供文明實踐服務,改變了以往只搞一次活動就結束的狀況。烏衣鎮紅山村不僅公益集市辦得旺,村裡還組建有自己的文藝隊,農閒時就排練節目,宣傳新政策新風尚。
機制賦能 鋪就文化惠民發展新路徑
堅持辦實事、求實效,南譙區以羣衆需求爲導向,創新文化惠民機制,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成功推動送戲下鄉服務模式從“政府端菜”向“羣衆點單”轉變。區宣傳部門與文旅部門結合本地戲曲文化特色,精準對接村民需求:爲老年人口居多、喜愛廬劇的烏衣鎮白廟村送上《借羅衣》等經典廬劇;爲年輕人比例高、偏愛熱鬧的沙河鎮新塘村安排《天仙配》等黃梅戲。村民想看什麼,提前“點單”,區裡按需“上菜”。今年這項精準服務覆蓋全區60個行政村(社區),演出57場。
着力“種文化”,提升鄉村“文化造血”能力。建立“送培結合”機制,由市演出團隊提供專業培訓,區文旅局組織引導村民從觀衆轉變爲文藝主角。章廣鎮元鬆村的李大姐,通過參加黃梅戲培訓,從戲迷成長爲村文藝隊核心,帶領村民自編自演《夫妻觀燈》。珠龍鎮北關村的王大哥將村裡好人好事編成文明新風快板廣泛傳唱。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舞臺,鄉村文化生活充滿內生動力,更加豐富多彩。(劉恩濤 楊讀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