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三候”暗藏律動密碼
(來源:瀋陽晚報)
轉自:瀋陽晚報
一候鷹乃祭鳥
指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並且先陳列如祭而後食。
二候天地始肅
指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肅殺之氣。
三候禾乃登
禾指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處暑是夏秋之交的重要節氣。
其“三候”凝聚着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這些現象背後是否暗藏着自然科學的律動密碼?瀋陽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李雲飛爲我們揭開其中奧秘。
一候“鷹乃祭鳥”:猛禽遷徙的生存智慧
瀋陽及周邊地區不斷地生動演繹着“鷹乃祭鳥”的物候變遷。作爲連接華北與東北的重要生態廊道,這裡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全球九大候鳥遷飛通道之一,也是我國最東側的一條。在法庫獾子洞溼地保護區、康平臥龍湖等候鳥驛站,處暑後各種雀形目小鳥和雁形目中大型遊禽將會紛至沓來,各種小型猛禽和中大型猛禽也會跟隨各自的獵物尾隨而至,這種現象與古籍記載高度契合。
李雲飛解釋,“鷹乃祭鳥”並非古人想象的“祭祀”,而是猛禽爲遷徙儲備能量的生存策略。“處暑之後,猛禽捕獵更容易,冬天可能三五天甚至一個禮拜都捕食不到一隻獵物,所以現在它們要多吃點,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多吃點,補充足夠的能量,畢竟遷徙過程極其消耗能量。”
所有的鳥類在遷徙時都要進行補給,不僅是猛禽,像白鶴、東方白鸛以及一些燕鴨類,從北極圈、俄羅斯北部、美國阿拉斯加等地過來,經過黑龍江、吉林到遼寧後會在臥龍湖、獾子洞等著名的候鳥驛站休息,補充足夠的能量,有時會待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加厚脂肪後再進行下一段遷徙,直至飛到鄱陽湖等地越冬。
二候“天地始肅”:氣象變化引發的萬物調整
“陰陽之氣交而爲虹,至此虹藏不見”,古籍中“天地始肅”的描述,實爲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典型特徵。數據顯示,處暑期間華北平原晝夜溫差突破10℃,空氣溼度較大暑下降15%-20%。這種乾溼交替觸發了自然萬物的系統性調整。
木本植物首當其衝。楊樹、梧桐等開始分解葉綠素,葉片逐漸泛黃;銀杏葉片的萜烯類物質合成量顯著提升,爲越冬做準備。萬物看似“肅殺”的轉變,實爲碳循環的重要環節。這種自然智慧給現代城市綠化帶來啓示——選取槭樹、白蠟等季相變化明顯的樹種,既能呈現“可視化”的季節更替,又能增強城市碳匯功能。
李雲飛認爲,“天地始肅”是自然由陽轉陰的過程,“春季是萬物生陽、生機勃發的時機,到了夏季陽氣鼎盛之後,秋天就開始往回落了。如同候鳥隨溫度南遷,植物的‘肅殺’也是對氣候變化的精準響應。”
三候“禾乃登”:農作物成熟的科學規律
“稷爲五穀之長,處暑禾熟,天子嘗新。”古人對“禾乃登”的記載,在現代農學中得到精準驗證。中國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數據顯示,當早霜概率低於5%時,玉米延遲收穫至處暑後1周,千粒重可增加2.3克,增產效益顯著。
“‘禾乃登’意味着作物進入‘上分量’的關鍵期。”李雲飛解釋,8月中旬後玉米籽粒雖已長全,但澱粉和養分積累進入衝刺階段。因此,我國此時會大面積推行“一噴多促”技術,通過噴灑葉面肥幫助作物吸收更多營養,提升產量。
實用指南
處暑前後,在瀋陽這樣看“鳥浪”
李雲飛介紹,處暑後瀋陽可見的鳥類遷徙現象進入高峰,還常出現“鳥浪”奇觀,數以萬計的鳥類成羣結隊,不同種羣混羣棲息,場面壯觀。若想觀測這一自然勝景,可參考以下建議:
·地點選擇:優先前往臥龍湖、獾子洞等溼地保護區,這些地方是候鳥遷徙的核心驛站。黃胸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喉歌鴝、藍喉歌鴝等已開始南遷,另外,像黑尾蠟嘴雀、普通朱雀、紅脅繡眼鳥等在城市公園即可見到。
·時間窗口:8月中旬至12月均有候鳥途經,小型鳥類停留3-10天,大型鳥類可能棲息更久。
·注意事項:保持安全距離,不驚擾鳥類;攜帶望遠鏡等工具,不隨意進入保護區核心區;處暑後早晚溫差大,需做好保暖防護。
處暑“三候”既是古人的詩意總結,更是自然規律的科學記錄。跟隨這些律動密碼,我們既能讀懂生態智慧,也能在瀋陽的溼地與公園中,邂逅最動人的自然奇觀。
瀋陽晚報、瀋陽發佈客戶端記者 王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