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纔回家 早產兒學姊回臺大鼓勵學弟妹
▲早產兒茵茵和爸爸回臺大兒童醫院參加早產兒回孃家活動。(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今年6歲的茵茵,穿着小公主禮服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難想像她時出生僅718公克,是個極低體重早產兒。茵茵爸爸今天帶着她參與臺大醫院早產兒回孃家活動,回想當時在出生第三天就接受開胸手術,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半年才第一次回到家,到現在已經長成身高體重都在第五十百分位以上亭亭玉立的小女孩,也順利進入小學,今天特別以「大學姐」的身分來鼓勵學弟妹們,也向醫護人員道謝。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今(22)日舉辦兩年一度的「早產兒回孃家」活動,共有超過 80 位早產兒家庭熱情參與,醫療團隊、家長與孩子們齊聚一堂,分享寶寶成長的喜悅,也向曾經在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守護他們的醫護人員致上最誠摯的感謝。
臺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曹伯年受訪指出,國內每100個新生兒當中就有一個是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近年因高齡與接受不孕症治療產婦增加,早產風險持續攀升,光是臺大去年院內就有約8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加上院外轉診,每年照護人數超過百名。
今年回孃家活動的特別嘉賓是曾在臺大新生兒加護病房成長的「大學姐」茵茵,茵茵爸爸分享,她是24周、出生體重718公克的早產兒,歷經了呼吸窘迫症候羣、在出生後才第三天就因開放性動脈導管併發肺出血而接受開胸手術,所幸能在出生後第9天移除氣管內管,只靠非侵襲性呼吸輔助慢慢成長,2個半月大的時候因爲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接受眼球內注射藥物治療,在醫院住了6個月才第一次回到家中。
出院後的追蹤也不算輕鬆,茵茵因三度腦室內出血被列爲高風險發展個案,但在早期療育介入與家人持續復健陪伴下,如今身高體重都跟上同齡孩子,今年也順利上小學。茵茵爸爸說,陪伴早產兒的成長雖然辛苦,但臺灣的醫療支持系統與社福資源完善,重點是「相信孩子,孩子真的很棒,自己也會在這段路上收穫很多感動。」
醫療突破讓早產兒存活率大幅提升,曹伯年分享,包括產前類固醇、產後表面張力素的使用可以顯著提升存活,在設備方面,近年引進「長頸鹿保溫箱」能在產房直接作爲處理臺,保持體溫並一路送進加護病房,減少搬動與失溫風險。不過要照顧早產兒,仍仰賴極細小的管路與醫材,但長期因需求量少、廠商引進意願低,所幸衛福部啓動「困難醫材平臺」後,全臺集中採購,終於改善供應問題。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表示,早產兒的成長是一段需要勇氣與信任的旅程,看到這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是我們最大的回報。每一位早產兒,都是生命韌性的象徵,臺大醫院將持續致力於完善新生兒照護,陪伴家庭走過最艱難的日子,「讓這些曾在微光中奮戰的小生命,都能閃耀出屬於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