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拳的理由

◎史蒂夫

前兩天在拳擊俱樂部的社員羣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討論,大家聊到“出拳的理由”。

起因是最近一些社員遇到訓練瓶頸,需要一些動力上的鼓勵,我們的拳王教練少康發了一個視頻跟大家分享看法,其中有句話是:如果因爲害怕捱罵或捱揍而出拳,就意味着拳頭不是爲自己而出的。

有位社員看到這句話感觸很深,並且提到自己暫時還沒有找到出拳的理由,目前是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先不假思索地出拳。

其他朋友也各自分享了出拳的理由,有的人說是爲了確認的力量,有的人說是爲了進入“心流體驗”,也有的人說“可以看見自己的形狀”……我也藉此機會梳理了一下自己出拳的理由,以及得到答案的過程。

一開始,拳擊只是一項運動,我出拳的理由似乎是爲了身體的強化和技術的提升。我想確認自己的拳頭是快準狠的,是可以戰勝對手的。這個時候我的注意力聚焦在拳擊這個遊戲本身。

隨着技術的熟練,我開始在訓練中有額外的精力看見自己。我會注意到練拳時自己心情和想法的變化,比如打退堂鼓的時候,自責和挫敗的時候,質疑自己究竟爲了什麼而訓練的時候。另一方面,我也會注意到內心有另外的聲音,會鼓勵我、欣賞漂亮的一擊、慶祝我的提升和進步。所以我慢慢發現,練拳好像也是和自己相處的過程。

在這個比較挑戰和略微危險的遊戲裡,我看見了自己的短板,也獲知了自己的優勢。

但這一次,我更加嚴肅和誠實地問自己:我爲什麼出拳?如果我沒有那麼熱愛拳擊,並不打算去打比賽,訓練時又那麼辛苦,自己有時候也會感到虛無,是什麼在讓我不假思索地繼續?是什麼給了我超越理性認知的動力?又是什麼讓我不僅自己想練,還想拉着大傢伙一起來練?

在這重重追問之下,內心深處的真相終於涌現了出來——生命力。

是的,我想,我接受了人生的有限和身心的脆弱,面對着看似不公平的遊戲規則,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反抗就是活出生命力。

在每一次打靶、打沙袋或者實戰練習的最後30秒,當心肺到達極限,肌肉耐力耗盡,意識幾乎模糊的時候,如果我咬一咬牙,發出兩聲怒吼,都可以從靈魂深處擠出來一點額外的東西。我也說不清它究竟是什麼,但我知道這就是生命力。

生命力是一種極限的、邊緣的體驗。在舒適和安全的時候,我們只覺得滿足,但是在困難、壓力和危險面前,生命力就會以一種複雜的體感形態呈現出來。生命力是竭盡全力,是不言放棄,是熊熊燃燒,是當你的大腦停止計算、內心停止內耗,身心合一時的盡情舞動。

我在體會到自己生命力的時候,是會爲自己感到喜悅和驕傲的,因爲發現自己在邊界和極限之外也可以實現更多。換個角度,當我作爲旁觀者看到他人的生命力時,也是會感動落淚的。去年我們做了一場館內賽,好多社員打了人生第一場拳擊賽,他們在場上的樣子充滿了生命力。

又比如之前做抑鬱症患者和休學青少年的公益訓練,在某些時刻那些頹廢和喪氣的人突然迸發出了不一樣的眼神時,那也是生命力。

所以我出拳的理由,不是爲了欣賞自己的第一拳——那是我體力最好的時候。我出拳是爲了最後的一拳,只有在那一刻我才能確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當比賽鈴聲響起,當倒計時結束,當教練喊停之後,我可以確認剛纔自己盡了全力,沒有任何餘地和遺憾了。

然後我會癱倒在地上,氣喘吁吁,但嘴角帶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