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走到十字路口:新政下回歸價值,企業準備好了嗎

儲能行業走到了又一個十字路口。

在4月10日至12日的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 2025)上,關於2月發佈的《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136號文”)的討論無疑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隨着政策導向從行政命令轉向市場激勵,儲能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多家企業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從長期角度來看,136號文將推動行業的市場化發展。但與此同時,短期內需求調整帶來的陣痛,以及更嚴峻的能效和經濟性考驗正式擺在了企業面前。

從“卷價格”走向“卷價值”,對企業的考驗或纔開始

136號文中反響最大的一條規定是明確“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爲新建新能源項目覈准、併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也即取消強制配儲。後者長期是中國儲能市場規模最大的需求。

“136號文通俗來說就是從‘要我建’變成了‘我要建’和‘我想建’。”美的集團科陸儲能產品總監 王凱如是表述。

對於136號文帶來的全新市場格局,多家企業表現出了積極擁抱的態度。

“136號文的發佈我們內部是很高興的,代表着我們希望看到的市場化提前到來了。” 海博思創聯合創始人、運營總裁舒鵬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儲能作爲電力交易的工具產生價值,在千行百業裡都已經來到了算得過賬的臨界點,隨着136號文出臺,市場將真正願意爲更高效、更安全的儲能產品買單。

陽光電源工商業儲能產品線總經理曹偉表示,儲能電站的價值要在長期的運營過程中釋放,如今價格競爭激烈的局面下,過分看重初始投資成本、低成本中標現象屢見不鮮。但一味地降低初始投資成本,難以支撐電站十多年的健康穩定運營。136號文中取消強制配儲的政策將推動行業從“卷價格”向“卷價值”過渡,未來儲能將更加依靠市場化因素,通過儲能的價值兌現來驅動增長。

在價格不再是單一的衡量維度下,企業投入的研發與創新成本有機會得到認可,並收穫溢價。而當儲能電站作爲市場化的產品真正被使用起來時,這項設計生命週期一般在10年以上的投資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瑞浦蘭鈞儲能系統研發總經理劉思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136號文的出臺將儲能市場轉變爲了市場化驅動,這也將驅動出真實的需求。對設備廠商而言,則是對產品的性能真正提出了要求。他表示,真正使用產品的客戶,對於長期的運行和穩定性是更關注的,在真實被調用起來的剛需場景下,儲能系統的主要收入來源於長期運行帶來的收益。

南都電源國際營銷中心副總裁戴毅表示,海外商業化的儲能市場要求每個項目從開發到融資到收益模式以及後期運營都需要進行詳細的測算評估,例如澳洲的項目需要10年甚至15年的質保期,這對於企業的要求就不僅僅是初始投資成本較合理,更重要的是項目能夠穩定運行相應年限。隨着136號文的落地,國內的儲能市場也將逐步走向商業化,公司在研發與運維方面積累的經驗將成爲優勢。

短期陣痛難免,可持續盈利模式尚待建立

136號文最核心的邏輯依然是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

中信期貨研報指出,回顧2019年至2024年儲能行業的發展,可以發現從國家鼓勵共享儲能模式開始,儲能行業的發展動能就逐步從政策要求轉向盈利驅動。當盈利驅動的電網側儲能佔比達到60%以上之後,取消強制配儲、徹底轉向市場化實際上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和必然結果。

新的市場格局之下,短期的“陣痛”或難以避免。

多家企業均談到,新政短期內預計會對需求帶來影響,在搶裝結束之後,今年下半年或遭遇訂單的“真空期”。而目前新政的實施細則以及各地與電網、電價的銜接等問題尚未完全理順,業內依然在持續觀望。

企業的訂單策略在更加市場化的環境下也必然有所改變。舒鵬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海博思創今年將重點關注獨立儲能,“通過交易去掙錢”。他表示,公司在新的發展階段,在訂單選擇上會更注重質量,即儘量多做看中循環效率、看中安全性的純市場行爲的訂單,減少純粹的低價競爭。

更爲重要的是,儲能行業需要在新階段繼續摸索可靠的盈利模式。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告訴記者,136號文從政策層面倒逼了儲能相關的電力市場規則重構。儲能行業面臨的是全面進入市場隨之而來的發展問題。從未來的商業模式來看,儲能應能實現來自峰谷套利、電力現貨市場交易、電力輔助服務等的綜合收益。但具體項目能否盈利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省電力市場規則設計。另外,推進新型儲能的容量電價機制將是助力儲能構建起可持續盈利模式的有效途徑。

曹偉認爲,電站的收益模型將從單一的“套利爲主”轉向“多維疊加”,分時電價將促進套利空間增加。此外輔助服務增收、需求響應補償、碳排放權交易、碳資產變現等,也將是工商業儲能電站的收益來源。儲能電站的收益來源將會越發多樣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俞金旻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