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珍奶」還能怎麼介紹臺灣?文化部長:希望捷克人先同情我們
▲文化部長李遠被問及「怎麼介紹臺灣」,提到臺灣的文化發展跟中國已經完全不一樣。(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布拉格報導
文化部長李遠爲「2025臺灣歐洲文化年」赴歐,被捷克人問及,除了珍奶,能不能再多介紹讓大家更認識臺灣?李遠說,首先我會希望「捷克人同情臺灣」,因爲我們經歷過獨裁、語言壓抑,再來想介紹臺灣的「文化」,經歷西方、日本、中華3方文明撞擊,如今透過電影、文學、藝術等方式,讓世界看見臺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李遠爲「2025臺灣歐洲文化年」先後拜訪法國、捷克,尋找更多文化合作機會,也提到我們與歐洲國家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共同點和共鳴。像是捷克跟臺灣都一樣「從威權走向民主」,捷克在1989年後成爲民主國家,臺灣則是在1987年解嚴,歷史與民主意識的覺醒過程十分相似。
▲文化部長李遠赴捷克「哈維爾圖書館」與臺捷作家交流。(圖/記者林育綾攝)
12日晚間他以作家「小野」身分,與臺灣作家陳思宏、捷克國家科學院亞非研究所所長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捷克作家卡特日伊娜・屠奇柯娃(Kateřina Tučková),4人一同在「哈維爾圖書館」進行文學座談,原本只排了40個座位的會場,在不斷增加椅子後,有破百名觀衆參與講座,捷克民衆多達8成,展現對臺灣文學的熱愛。
捷克主持人資深撰稿人彼得.維齊納(Petr Vizina)向李遠表示,由於現在接觸不到臺灣的外交部長,而很多捷克人也還不瞭解臺灣,「假設你現在是外交部長,除了珍珠奶茶之外,你會向捷克人怎麼介紹臺灣?」
李遠說,如果我是外交部長,首先我會希望「捷克人可以同情臺灣」,因爲我們經歷了獨裁、語言壓抑,臺灣在人口、歷史發展背景其實都跟捷克很像,都經歷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過程。
他表示,現在很多人提到臺灣,可能會想到半導體,「但我還想介紹臺灣的文化,在經歷了中華、西方、日本等三方文明的撞擊後,現在臺灣透過電影、文學、藝術等跟世界交流,這些都已經跟中國很不一樣了,「中國常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實以文化來說,中國纔是臺灣的一部分。從冰河時期開始,臺灣與中國就從來沒有在一起。」更笑說「以上是外交部長所說」。
▲文化部長李遠、臺灣作家陳思宏,到「哈維爾圖書館」與捷克作家進行交流對談。(圖/記者林育綾攝)
捷克作家日伊娜・屠奇柯娃(Kateřina Tučková)分享,自己的小說《日特科瓦女巫師》即將在臺灣出版,故事描述一羣女巫師住在遠離城市的山區,有調製藥草、治療疾病、預測未來、讀心、找失物等能力,很多人會遠道去尋求她們幫忙。李遠聽了興奮說,自己也很希望有巫師幫忙打擊威脅我們的人。
陳思宏介紹臺灣的「鬼」及習俗,提到現正是臺灣的鬼月,並介紹自己家小時候家中如何祭祀鬼,包括麥當勞首次到臺灣時,媽媽還特地買來當供品祭拜。而臺灣人雖然恐懼鬼,卻也跟鬼有緊密的連結,甚至影響我們的行爲。
▲「捷克國家博物館」近來展出故宮特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路丹尼則說,其實臺灣、捷克兩個國家都很年輕,在重要的時間點都面臨選擇、自我認同問題,都在問「我們到底是誰?」但透過回顧過去的文化記憶,可以進一步探索答案。
她認爲,不管是什麼方向、類型的藝術形式,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去聽藝術家、作家想做什麼,以及觀衆想看什麼,由政府主導強制性的活動,並不是最好的方式,政府能做的就是提供資源和支持,讓文化自然交流和發展,像是先前捷克辦臺灣主題的作家月,還有現在故宮在捷克的特展,都是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