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造殼子,聯想還想造“智能體”概念
聯想的野心不止於做硬件了。
在2025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楊元慶公佈了聯想在大模型時代“All in AI”的最新進展,主要包括一個“超級智能體”的概念、面向個人、企業和城市的“超級智能體”矩陣和產品以及四款搭載個人超級智能體的設備等。
其中,聯想把提出的“超級智能體”定義爲“認知操作系統”,並首次系統闡述了其三大核心功能特徵。
在楊元慶看來,智能體將進化爲超級智能體。它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提高生活質量和生產力水平的下一個引爆點,是個人和企業亟待解決的需求與問題的總入口,“令出即行”。
還是要賣出更多PC硬件
對普通消費者,包括中小企業來說,“智能體+超級”的組合,念起來繞口,但聽上去就很硬核、黑科技。楊元慶藉此對外釋放一個明確信號,“今天大家還認爲聯想是一家賣設備的公司,但在未來,智能體業務可能會成爲聯想的核心。”
換句話說,聯想已經很難通過“買買買”的併購方式,賣出更多電腦。“聯想的核心”增長引擎必須要更換。楊元慶找到的方向就是“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模式:在PC等終端硬件產品銷售觸摸到天花板時,軟件、服務收入就成了“全村的希望”。
聯想希望“混合式AI”爲技術底座,在AI終端(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主要是PC)、AI基礎設施(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主要是服務器)和AI解決方案與服務(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三大業務板塊,通過超級智能體來實現硬件到服務的閉環,重塑業務生態。
目前,聯想三大業務板塊中,IDG和ISG的增長天花板肉眼可見,智能體所在的SSG業務,幾乎是聯想最具增長潛力的賽道。
具體來說,IDG板塊下的PC業務出貨量近五年都保持全球市場第一,但市場份額基本上固定,與惠普、戴爾等形成寡頭格局(合計佔比接近60%),其增長空間早已經與行業週期綁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ISG業務上,在聯想“ODM+”的策略下,大部分出貨形式都是爲雲廠商定製生產,而不是AI服務器自主訂單。這就會因爲雲廠商需求的多變和“陰晴不定”,是看天吃飯。ISG業務目前還是虧損狀態。
這個模式並不難理解,最佳的參考樣板就是蘋果。按業務貢獻分,蘋果最大的營收來源是iPhone、Mac電腦、iPad等硬件銷售,但軟件服務收入已經成爲蘋果的第二大業務,並且增速更快。
以2025財年第二財季(截止今年3月底)業績報告爲例,蘋果的服務業務收入266億美元,同比增長12%,毛利率攀升至75.7%,貢獻了公司近45%的毛利潤。訂閱服務(如Apple Music、iCloud)和支付業務的穩定增長,成爲抵禦硬件週期波動的“護城河”。
蘋果模式的核心在於生態。庫克需要賣出更多的iPhone、Mac電腦等硬件,獲得足量的新用戶,再通過軟件增值服務獲得商業收益。這也是爲何iPhone等硬件賣不動,庫克不得不採取多種措施拉新。比如今年618電商大促前夕,蘋果罕見以官方口徑通知渠道商降價,就是爲了iPhone銷量。
此外,在第二財季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表示Mac、iPad和Apple Watch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錯,拉新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大批新用戶。
生態的比拼,這恰是聯想的短板。作爲PC硬件王者,聯想在“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方面還有很多的課要補。
比如聯想還提出“跨設備個人知識庫”概念,用戶不需要只綁定在一個設備上,只要維持在一個生態內,AI助手就能持續根據知識庫內容爲用戶服務。楊元慶將其稱之爲”智能跟人走,而不是跟設備走”。
但用戶怎麼留在這個生態內?如何填充知識庫?以及如何保存個人隱私數據?智能設備之間如何協同?相比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以及華爲、小米等科技公司,聯想都不存在明顯的優勢地位。華爲已經圍繞鴻蒙系統在推薦“1+8+N”全場景戰略,小米也在汽車業務初戰告捷後,將戰略方向確定爲“人車家”生態。
PC可能還是智能體最佳的載體。但隨着AI Devices(AI設備)朝着“強推理+端側化”的方向發展,智能體的載體已經不侷限於PC了。手機、智能眼鏡、耳機、手環等,都有可能成爲用戶獲得服務的入口,以及維持生態運轉的重要“構件”。
對於聯想來說,當前的破局方式就是,一方面不斷在AI、智能體方向跟風、鼓吹、造概念,獲得行業和消費者關注;
另外一方面,藉此包裝新產品、增加賣點,進而帶動PC、平板電腦、手機等硬件的銷售,客觀上獲得超級智能體等軟件服務的入口,轉化成軟件服務收入。
爲此,聯想已經佈局了8年。從時間線上看,聯想在2017年的創新科技大會上,首次提出“All in AI”戰略,重點涵蓋“設備+雲”和“基礎設施+雲”兩大核心領域。此後一年,聯想提出“智能PC”概念,並推出全球首款智能PC,舉辦智能電腦創新論壇。
2023年,聯想沿着AI的主航道又確定混合式人工智能技術路徑。在當年的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首次展示 AI PC,提出“個人AI雙胞胎”概念,強調本地化算力與隱私保護。隨後直接使出機海戰術,一口氣推出10餘款AIPC。
單從數量上看,如果加上本屆大會上推出的四款AIPC,聯想可能是當前PC製造商裡AIPC產品最爲豐富的一家。
2025年是聯想歷史上關鍵的節點年份,既是聯想集團全球化20週年,也是聯想第五個10年的開始。楊元慶在今年的誓師大會中曾表示,以“混合式AI的新十年”作爲分水嶺,公司正在啓動第五次創業,聯想將圍繞AI重塑戰略、能力、產品、品牌和文化。
聯想的問題還是老問題
不得不說,聯想在造概念和戰術上的執行力還是相當出色的,沒有讓“All in AI”或者說“AI for All”停留在口號、紙面上。
楊元慶的悖論在於,如果聯想的超級智能體果真能給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工作和效率上的極大提升。那麼硬件和混合式AI也只是圍繞智能體展開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而已。
聯想的問題還是老問題:沒有核心技術,只是在造殼子。我曾分析過,聯想AIPC產品上的體現便是:產品硬件上猛堆料,概念上包裝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前者如聯想在MWC2025上推出兩款概念性AIPC,後者爲支撐AIPC概念並且滿足部分場景的用戶需求,天禧個人智能體系統(天禧AS)中的小天個人智能體全面接入DeepSeek-R1聯網滿血版大模型。
這種縫合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聯想的AI服務更像是智能手機的語音助手:只能解決自己有沒有的問題,但很難打造獨有的產品優勢。
聯想也就很難搭建起一個類似華爲、小米的完整軟硬件一體生態,內外割裂,只是在調用不同的大模型或者API接口,自成體系的深度協同,也是需要克服更多難題。
聯想AIPC的智能體系依然是“拿來主義”,自用尚可,但對開發者或者合作伙伴創造力的吸引,則效果有限,更別說構建自身應對Manus等開源產品挑戰的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端側大模型“聯想小天”的發佈,是在推出首款AIPC數個月之後,是典型的“先上車、後補票”。
聯想也有過發佈“智能終端AIOS(操作系統)”的打算。但這不會是一個全新的Windows系統,只會是類似魔改安卓系統的“套殼”,在原生系統的基礎上做定製開發,融入自己的AI服務。類似蘋果智能,其AI服務需要在本土尋求合作方纔能落地。
楊元慶、劉軍在此次大會上關於超級智能體的演示,其在感知與交互、認知與決策、自主與演進等方面的表現,並未脫離現有大模型、普通智能體的功能範疇,表現出差異性。
比如天禧能理解複雜意圖。用戶輸入“下週三下午要見客戶,幫我準備資料”時,它會自動關聯日程表、客戶背景信息、歷史溝通記錄,甚至考慮交通狀況,提前提醒你出發時間,並整理好需要的PPT和合同模板。
這在統信UOS的AI功能、百度文心一言,包括最新發布的鴻蒙電腦操作系統裡都有更絲滑的表現。
不少行業人士也注意到,聯想重推的AI能力、智能體也多是聯合微軟、英特爾等合作伙伴推出。它們有相關技術、功能更新,聯想直接拿過來二次集成。
柳傳志曾被問過,聯想是做大還是做強。他的回答是,還是做大吧。這實際也是在回答衆所周知的“貿工技”和“技工貿”的路線問題。就聯想的體量看,規模並不小,但這也是外界能看到的虛胖,它的問題還是無解。
當然,聯想也並不是沒有利好。一方面,聯想集團的商業模式,雖說是面臨着“全面戰爭”,在多條戰線與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存在競爭,但都不會涉及到大模型廠商、芯片公司以及系統軟件服務商的核心利益。
所以,聯想的朋友圈很廣,比如聯想舉辦的一些發佈會,英偉達、英特爾等公司的大佬紛紛到場展臺。對PC廠商和手機廠商來說,揚長避短,不追求AI能力最強,而是把AI與系統/設備的融合做到最好,儘可能發揮硬件潛力。
另外一方面,DeepSeek開源,並正面開源模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有很大的市場。這對聯想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技術素材”,接入就可以用。比如聯想宣傳的AI能力,有很多網友關注到,在說明頁面的顯著位置標明:滿血版DeepSeek。自研則不見痕跡。
或許,普通用戶可以不那麼在意自研,但對於拿來就用的聯想來說,手機業務的歷史性教訓,並沒有過去太久。更關鍵的是,聯想AIPC的“靈魂”也不在楊元慶手裡。即便他再努力,但對聯想能做的可能也不多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