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熱潮不減 旅遊收支連12季逆差226億美元 相當4.5個鴻海獲利
出國旅遊示意圖/AI生成
央行統計我國至今年第2季服務收支已經連續10季出現逆差,預估第3季仍將維持逆差,主要是國人出國旅遊及海外消費支出增加。服務收支中的旅行類收支則是連續12個季度呈現逆差,累計旅行收支12季逆差金額合計達226.96億美元,約6,990億元新臺幣,相當於4.5個鴻海2024年稅後純益(以鴻海2024年全年稅後純益1,527億元新臺幣計)。
央行統計,第二季服務收入151.54億美元,較上年同季增加14.13億美元;服務支出194.24億美元,較上年同季增加14.67億美元。由於支出增額大於收入增額,服務貿易逆差擴大爲42.7億美元。其中旅行類的逆差金額最大,爲25.66億美元。
今年上半年隨着新臺幣匯率走強、國際航線恢復及旅遊市場回溫,國人赴海外旅遊人數快速成長,帶動出境消費金額上升,使旅行收支持續呈現逆差。
交通部觀光署公佈今年上半年觀光統計,國人出國914.1萬人次,超越疫情前水準,且創下新高,全年可望突破1,800萬人次。熱門目的地仍以日本327萬人次居冠,大陸152萬人次、韓國83萬人次。
央行指出,新臺幣匯率相對穩定且偏強,使國人出國購物與旅遊的成本降低。許多民衆趁勢安排日本、韓國及歐洲等地旅行,帶動海外住宿、餐飲及購物支出快速增加。此外,網購跨境商品已成爲日常消費習慣,許多人透過國外電商平臺購買服飾、美妝、3C產品,相關款項在國際收支帳中也歸入「旅行支出」,進一步擴大逆差規模。
除了旅遊與網購外,海外醫療、美容與健康檢查等服務也成爲新興支出來源。部分民衆選擇前往日本、韓國、泰國等地進行醫美或健康管理,這類支出雖不屬傳統觀光,但同樣計入旅行收支範圍,顯示我國居民在境外服務消費的多樣化趨勢。
相對之下,外國旅客來臺人數雖持續回升,但仍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加上平均停留天數與消費金額略低,使整體旅行收入成長有限。據交通部統計,來臺旅客方面,上半年爲419.7萬人次,僅恢復到疫情前的70%,距離來臺1,000萬旅客的目標,仍有段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