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米市面流通僅1.4% 日政府挨轟「把花時間合理化」、「稅金小偷」
日本政府釋出儲備米,但行政程序繁重,導致流入市面速度緩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日本鬧米荒已有一段時日,日本政府雖釋出儲備米,但礙於行政程序,流入市面的數量很少。日本農林水產省昨日(4月30日)公佈,截至4月13日釋出約21萬噸儲備米中,僅3018噸,即僅1.4%實際流通到超市等零售業者手中。消息一出引起輿論撻伐。有人大罵當局沒動力,「是不爲也,非不能也」。更有人質疑政府根本是「稅金小偷」。
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於3月進行2次拍賣的儲備米共21萬2132噸,但截至4月13日爲止,送達JA全農(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等收購業者的有13萬7879噸,進一步分配給批發業者的是2萬86噸,最終送達零售業者的僅3018噸,僅佔拍賣總量的1.4%左右。
朝日電視臺《羽鳥慎一晨間秀》節目今天探討了儲備米流通緩慢問題。對於儲備米流通遲緩的原因,農林水產省稱可能是「與一般的交易不同」,「要實現政府儲備米轉售的這種新型交易,需要一定的協調時間」。對於是否能改變目前的儲備米投標制度的提問,農林水產省表示,如要更改基本方針,需經過討論和程序,會花不少時間。針對以非投標方式、直接定價向批發業者或零售商銷售儲備米的做法,持保留態度。
曾任職朝日電視臺的評論員玉川徹表示,儲備米無法迅速送到零售業者手上,供消費者選購,只因日本政府「沒動力」。他呼籲應該修法,因應緊急時期釋出儲備米的需求。他說:「這只是爲花時間合理化而已吧」,「是不爲也,非不能也。因爲如果真的想改,現在正值例行國會會期,修改法律就可以了。」主播小川彩佳在TBS 《news23》節目也質疑日本政府的心態。她表示:「我非常懷疑政府是否真的想把米送到國民手中。」
經濟雜誌《PRESIDENT》前總編輯小倉健一指出,日本米價高漲問題並不僅僅是市場短暫波動而已。它是農林水產省內部長年積累的結構性腐敗,以及歷史上被扭曲的農業政策延續下來的結果。小倉健一表示,農水省一向將維護自身組織利益置於首位,持續忽視國民所承受的負擔。他稱農林水產省在4月25日發表的「農業構造轉換集中對策」,將在未來5年分配史上最大預算,只不過是一場巨大騙局,目的在於掩蓋過去的失敗、進一步浪費稅收、維護既得利益。他呼籲應阻止「集中對策」這個沒內容的稅金小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