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能檢驗多種癌症 醫曝MCED非萬靈丹:每項檢驗都會有極限

近年多癌種早期篩檢備受親睞,僅需抽血就能一口氣檢測出50種癌症的罹病機率,但臺大醫院主治醫師陳偉武呼籲,每種檢測都有極限不該過度依賴,恐因僞陰性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示意圖/ingimage

癌症已霸佔十大死因之首近40年,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推動健康臺灣,擴大癌症篩檢年齡,臺大醫院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近年多癌種早期篩檢(MCED)備受親睞,僅需抽血就能一口氣檢測出50種癌症的罹病機率,但他呼籲,每種檢測都有極限不該過度依賴,恐因僞陰性讓民衆疏忽症狀,反而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陳偉武說,癌症細胞是正常細胞因多重因素突變所致,而MCED的概念是透過血液,偵測癌前病變細胞,但不是所有「癌前病變細胞」都會轉化「癌細胞」,許多民衆對於MCED可一口氣檢驗多種癌症,感到安心,誤以爲只要做一項MCED,就不需要再做其他的癌症篩檢,導致傳統癌症篩檢率變得更低。

以乳癌篩檢爲例,女性常因爲需要夾乳房照X光而感到害怕,部分民衆認爲做完MCED,就不需要再做乳癌篩檢,但抽血得到的數值不一定完全正確,也可能藏有僞陽性、僞陰性的風險。陳偉武說,MCED雖然是一項方便的檢驗,但MCED沒辦法以一打十,做完一項就完全取代所有檢查項目,且每項檢驗都會有極限,不該過度依賴。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透過癌症早期篩檢,可以爭取到早期治療的時機,目前政府推出的公費「五癌篩檢」,包含口腔癌、肺癌、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符合資格者可免費檢驗,但即使如此仍有許多民衆卻步,等到真正出現嚴重症狀才就診,此時往往都已經是晚期,錯過治療時機。

洪子仁說,民衆若要自費篩檢,應先運用政府的公費篩檢資源後,再自費補足篩檢空白區,可評估自身年齡、家族史等選擇篩檢項目,而未來也希望透過AI技術,補強民衆的需求。

根據國健署統計,癌症早期被診斷者,其5年存活率比晚期才診斷者高出2至7倍,陳偉武說,透過MCED篩檢雖然可以獲得「超早期診斷」,不代表預後會更好,且民衆常會自行解讀報告,不瞭解檢測的僞陽性、僞陰性特性,反而會增加額外的心理壓力,他認爲,選擇適合的檢驗項目,仍需與醫師討論,纔不會陷入檢測後恐慌或過度醫療的陷阱中。

癌症死亡率已蟬聯國內死因首位近40年,根據國健署統計,癌症在早期被診斷者,其5年相對存活率爲於晚期方被診斷者的2至7倍,凸顯早期發現與介入對治療成效具有關鍵影響。記者翁唯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