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北京過世 江南如何知曉

圖爲北京故宮博物院,舊稱紫禁城。(中新社)

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十七世紀中國的秩序問題(時報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的流民軍進入北京城,包圍紫禁城。十九日的清晨,崇禎帝自縊於紫禁城後方的煤山。二十日乃至二十一日之間,這則新聞在北京城內人羣中傳播開來。從二十一日起的數日間,皇帝與皇后的遺體被草率地放入靈柩,並且放置在東華門外,但是幾乎沒有人敢前往祭拜他們。

遭到李自成軍隊攻擊的北京其危險的狀況早已是衆所皆知的事,即使如此,崇禎帝自殺的消息,對於全國的士大夫以及民衆而言仍是如同天崩地裂的衝擊。在戰亂中情報傳達相當緩慢,即使是在傳播皇帝自殺消息的地域,這種半信半疑的狀態也是持續相當長久。本章將對於北京淪陷與崇禎帝自殺的消息如何傳播到江南,又在江南引起什麼樣的反應,儘可能具體地進行檢討,同時也將對當時江南社會民衆如何看明朝滅亡這一事態進行考察。

關於明朝滅亡的消息如何傳到江南,在過去的研究中是從幾個方向進行討論。有關明清時代的消息傳播系統,藉由近來相當積極的研究討論逐漸地變得明朗,如朱傳譽與尹韻公的論着,特別是從塘報的作用探討明朝滅亡時的消息傳播。再者,大木康把明代末期作爲「初期大衆傳播社會」的成立期,提到馮夢龍等江南文人是實踐消息傳播上的要角,同時也論及明朝滅亡的消息在江南傳播的事例。在明末清初多災多難的時期,江南士民對於北方情勢予以高度關切,這正是促進消息傳播系統急速發展的原因。

有關李自成軍佔領北京的消息傳播,在農民戰爭史實問題的研究方向,也有相當意味深長的研究進行着。顧誠與欒星從探討李自成軍的其中一位首領李巖,他其實是流言或傳說中被形塑出的「烏有先生」,也就是虛構人物的立場出發,比較檢討當時各式各樣的史料,追究李巖從「傳說人物」、「演義人物」到「史籍人物」的演變,乃至還出現在《明史》之中的過程。他們的直接目的,與其說是闡明當時的資訊傳播方法,不如說是藉由嚴正的史料批判,進行農民戰爭相關事實的確定以及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其研究的目的在於批評對歷史事實的捏造,而其基本精神就是去僞存真的「實事求是」。然而在同時,他們的研究讓我們注意到從曖昧且矛盾的流言中,「事實」逐漸被形成乃至固定化的這一饒富深意的過程。(三之一:摘自時報文化《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