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總量超車嬰幼兒 重構大陸3000億「人寵共生」新市場

1.24億隻寵物,重構大陸3000億「人寵共生」新市場。(藍孝威攝)

據《消費者報導》公衆號消息,我們似乎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都更需要寵物。正如青山資本在2023年年度報告開篇所述,快速且劇烈的社會變化讓基於原有社會結構和科技發展所形成的社會觀念與機構面臨着重大挑戰。

「以城市爲載體的現代化讓很多人背井離鄉,脫離了原本宗族與鄰里的生活環境,商業的高速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之間被價值互換所替代,尺度與邊界感,慢慢成爲社交中重要的心照不宣。」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社會學家口中的「孤獨、封閉、高度原子化」。

此背景下,不會說話、卻爲無數人帶來快樂與安慰的寵物,逐漸從過去「看家護院」「僅供觀賞」的工具性餵養對象躍升爲人類重要的家庭成員。

據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份報告,2024年中國寵物總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且按目前趨勢發展,預計到2030年,寵物數量或將達到嬰幼兒數量的兩倍。

隨着寵物成爲家人,如何爲它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成爲無數寵物主關心的事情,部分寵物主更將養育寵物視爲重新「自我養育」的過程。

這種趨勢之下,養寵已經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寵物消費也因爲人寵關係的不斷進化而愈加豐富。由寵物食物、寵物用品,以及寵物醫療、寵物美容、寵物娛樂、寵物旅行等多種服務構成的寵物消費產業鏈正迎來全新升級。

由中國畜牧業協會寵物產業分會聯合派寵發佈的《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指出,2017年開始,中國城鎮犬、貓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2024年,中國大陸寵物貓狗數量已經突破1.24億隻。

養育它們的大部分是生活在城市的年輕人。白皮書指出,2024年90後仍然是養寵主力軍,佔比41.2%。00後佔比顯著提升,從2023年的10.1%增長到了2024年的25.6%。從寵物主的城市分佈來看,艾瑞諮詢發佈的《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研究報告》顯示,70%的寵物主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不過,或許是受到下沈市場消費力提升以及一線城市對於養寵限制趨於嚴格,從而降低了養寵意願等因素影響。多項調研數據指出,一線以及新一線城市養寵人羣佔比呈現下降趨勢,三線城市呈上升趨勢。

「年紀輕輕,貓狗雙全」成爲不少年輕人的夢想生活。但現實是,精力、財力都有限,養貓還是養狗,只能進行「極限二選一」。不過從數據來看,近年來,貓咪已經超越狗狗成爲都市人熱衷的寵物。《白皮書》顯示,2019年開始,寵物貓的數量快速增長,並從2021年開始連續超過狗的數量。2024年,寵物貓數量達到7153萬隻,寵物狗數量爲5258萬隻。

從去年開始,因爲「不想它們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95後汪旭(化名)接連收養了周圍人棄養的一貓一狗,非自願過上了「貓狗雙全」的生活。他對《消費者報導》記者坦言:「養貓適合我這種『老鼠人』,養狗適合『高能量人』」。

所謂「老鼠人」,是年輕人對自己當前低能量生活狀態的調侃——日夜顛倒、一日三餐由國潮外賣和「拼好飯」構成、長期獨自生活在封閉或高壓環境(主要指工作崗位格子間和出租屋),幾乎沒有社交。每天被大城市早八的交通擠成「鼠餅」,加班到凌晨三點只能發朋友圈哀嚎「鼠鼠我啊,真的頂不住啦。」用來支撐自己走到工位的冰美式是「老鼠藥」,講述自己生活中的勞而無功、愛而不得,則被稱爲「鼠鼠文學」。

小狗雖然永遠熱情,但對於「老鼠人」汪旭來說,養狗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是下班後的他難以承擔的。「我最理想的寵物狀態就是你玩你的,我做我的,互不打擾。下班回家後我是一個屬於需要充電的狀態,很難再把自己給出去。」與此同時,「它愛翻垃圾桶、到處亂拉、很愛吠人。真的很難教。」汪旭表示,「真的挺累的」。相比之下,貓咪獨立性更強,不僅對人的需求更低,也幾乎不會拆家和擾民。

除了精力與時間上的差異,大城市年輕人「開門就是牀」的居住現狀,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養寵選擇。DT財經曾在2020年統計北上廣深近20萬條租房平臺數據,結果顯示:如果在北上廣深選擇合租,那麼即使是在合租房間最寬敞的上海,平均每間房也只有15.7㎡,廣州是14.1㎡,而北京和深圳更是不足12㎡。在如此狹窄的空間裡,體型更小、更安靜的貓顯然比狗更「合租友好」。從動物生活質量的角度來看,更充足的自由活動空間和時間、更多的社交互動以及豐富的環境才能保證狗狗的生活幸福指數。

時間、精力、空間,上述提到的多種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飼養異寵人羣的增加。《白皮書》顯示,2024年飼養異寵的人羣數量持續上升。其中,飼養爬行類異寵的人數較2023年上升2.9個百分點,飼養水族、齧齒類、鳥類異寵的人數分別同比上升0.6個、0.7個、0.7個百分點。90後是飼養異寵的主要人羣,佔比過半。

除了特別、可愛之外,「省事、省錢、省空間。」——多名寵物主向記者表示這是他們飼養異寵最大原因。在一年半以前購買了一隻倉鼠的李夢潔(化名)向記者表示,她一直都很想養貓或者養狗,但是工作長期需要加班,出租屋的空間無法滿足貓、狗的生活需要。但倉鼠則很簡單,只需要一個像瀝碗櫃一樣的箱子,鋪滿墊料,在上面安置一個躲避屋、飲水器、食盆、小跑輪、供倉鼠上廁所洗澡的小浴盆,所有費用加起來也才幾百塊,平時也不用每天餵食,只需要兩三天清理一下浴盆,加一下食物和水,就夠了。「平時在家加班的時候,就偶爾放空看看它跑輪、吃東西,主打一個陪伴」。

另外,異寵中佔比最高的觀賞魚種與烏龜、蛇、守宮等爬行類受寵物主喜愛的原因也多與「省事、省錢、省空間」有關。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養寵的流行經常與單身、女性、年輕人這三個標籤簡單掛鉤,認爲是不婚潮流帶火了養寵潮流。

但實際上,派讀寵業發佈的《2025年中國城市寵物消費報告(上海篇)》從上海養寵人羣家庭結構來看,已婚人羣佔比高達60.8%,其中「已婚有子女」的比例爲38.3%。該機構發佈的《2025年北京市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也呈現出了同樣的趨勢,從北京養寵人羣家庭結構看,已婚人羣佔比59.2%。

與此同時,從支出佔比來看,男性更傾向於高消費。上述報告顯示,33%男性將月收入10%~15%用於寵物消費。

養寵需求的崛起,指向了更共性的原因:情感需求。

回憶第一次決定養寵的原因,除了非自願的汪旭,其餘多名寵物主的回答都是因爲「喜歡」。「世界破破爛爛,小貓縫縫補補」。生活在廣州的劉雯(化名)養了一隻8歲的藍貓,名叫內內。「想到下班有貓等着你回家就很治癒。一回家它就會撲向你,上班的煩惱就沒了」,劉雯表示,「你可以瘋狂吸貓,擼貓,對着它碎碎念,加班的時候還會躺在旁邊陪着你,幸福感真的很高」。

正養着一隻4歲貓咪「墨墨」的王玉敏(化名)也表示,「貓咪陪伴我度過了很多乏味的時光。」

在回答「寵物給你帶來了什麼」時,「陪伴」幾乎是最高頻出現的詞。

朋友可能疏遠,婚姻可能破裂,職場關係更是隨時變動。但從進入家庭起,寵物的一生幾乎全程與寵物主相伴。而在城市生活的大多數人並不會與自己的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朋友或是成年後的孩子,如此長時間的朝夕相處。

僅僅只是時間的累積就會改變關係中情感的濃度。一項調研結果顯示,養寵三個月以內,人們在心理上有時還將寵物看成是玩具、一般動物,在每天餵養中,感情隨之加深。養寵一年後,寵物身份就開始發生變化,它不再是人們眼中的玩具、一般動物,而是寵物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名成員。

而寵物並不僅僅只是陪在身邊,它還會領會你的意圖,體察你的情緒,給你足夠的情感慰藉。

「物質上我養活它,精神上實際上是它養我」。在東莞養着一隻2歲半柯基「噠噠」的王茉莉(化名)向記者表示,「世界上很多事情投入也不一定有回報,但是對小狗付出,卻能換來全身心的愛。」「尤其是在感受到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它會蹭蹭你,扒拉你的衣角。」

養了一隻9歲狸花貓和一隻5歲藍貓的許佳(化名)也表示,兩隻貓咪陪伴她度過了許多艱難的時刻。因爲貓毛可能會誘發她的鼻炎和哮喘,因此貓咪通常只能待在客廳,不被允許進入她的房間。

2021年,「因爲失戀加上失業,那段時間心情特別差,我經常在房間裡崩潰大哭。那時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我打開房間門,都會發現它們蹲在門口陪着我。」許佳表示,「貓咪是非常高冷的動物,不像小狗任何時候都圍着你轉,一喊就來,貓咪是你喊它很多遍,你明知道它們不僅聽見了,也聽懂了,但就是不過來。」

「但那段時間,幾乎我走到家裡哪個地方待着,它們都會跟過來,坐在旁邊陪着我。等我扛過那段時間之後,它們就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在人與寵物關係的研究當中,有學者指出,相比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寵物更適合成爲傾訴以及被需要的對象。根本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遠比人與寵物的關係複雜。

即便是與我們深愛的人相處,也難免產生激烈的爭吵,有時這些衝突會帶來巨大的傷害,更何況不少人際關係中還時常伴隨着複雜的博弈。隨着生活壓力驟增,人際關係淡漠,人們愈發渴望純粹的、不帶功利色彩的、安全、穩定的支持關係。寵物與人的關係正是如此。它不會在你傷心難過時仍然對你進行道德評判,不會發表令人討厭的觀點,也不會因爲價值觀差異或是利益衝突而離開你,簡單來說,它不會在情感上傷害你。

與此同時,人類無需懷疑寵物對自己的忠誠,他們會在寵物面前放心地袒露出真正的自我,並對它們視如己出。「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做到像它這樣無條件的愛我。」與一隻薩摩耶一起生活了9年半的徐瑤(化名)向記者表示。

互聯網上也有大量網友發明許多金句來描述這種純粹而確定的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還有小狗會治癒你!」「房子是租的,生活是碎的,但貓貓狗狗的愛是100%到帳的。」「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前半句不一定,後半句是真的。」⋯⋯

這並不是寵物主一廂情願的感受。事實上,過去40年裡,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據表明,寵物與人類的身心健康存在正相關。例如在身體健康層面,有研究發現,人類與寵物的互動可以增加某些神經化學物質的分泌,進而達到放鬆身體、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的目的。在心理健康上,寵物給予了飼養者安撫和支持,減少焦慮、抑鬱和孤獨感,提升幸福感和自尊。寵物療法也已經被應用於臨牀治療當中,幫助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緩解心理疾病。

除了成年人之外,還有大量研究關注寵物對於兒童發展的作用。現有的研究指出,兒童與寵物形成親密關係,從而有利於自身性格塑造,以及學會共情與親密關係的相處、維持親社會行爲和提升人際處理技巧。例如有研究發現比起其他兒童,擁有寵物的兒童孤獨感更低,擔心和恐懼等情緒更少,在與同齡人相處上,有寵物的兒童也會有更多的分享行爲, 更願意照料比自己小的同伴。

種種因素之下,人與寵物的親密關係,成爲了一般情況下其它關係很難替代的獨特存在。

瑪氏在2024年進行的一項針對全球20個國家,對超過2萬名養寵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37%的貓寵主和38%的犬寵主將他們的寵物視爲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在中國,這一現象在Z世代(18-27歲)犬寵主和嬰兒潮世代(60歲及以上)貓寵主中尤其明顯。

儘管「寵物」一詞仍將其歸類爲「物」,但上述多名受訪者在向記者定義自己與寵物的關係時,「家人」是最常被提及的答案。不過,也有不同的答案,養寵人阿敏認爲貓咪與自己是「主奴關係,它(貓咪墨墨)是主,我是奴。」另外,對於很多養異寵的人來說,因爲異寵大多互動性弱,他們大多會表示,會對自己的寵物產生感情,但並不會認爲它們是家人。

在寵物身上獲得充沛的愛的人們也開始尋找一種更平等的,而非「東亞家長」式的養育方式。

近年來,在社交平臺上,「養寵之後發現自己原來也是東亞父母」成爲熱門話題,一大批寵物主以此對自己的養寵行爲進行反思:脫口而出「你吃我的,喝我的,抱一下怎麼了」;「你再不乖,就讓你出去當流浪貓」,「我會強迫它做它不喜歡的事情,一旦違揹我的習慣和意願,我就會炸毛」;「強迫它學會握手、打招呼、裝死這些對狗的生活毫無意義的行爲,還因爲它學不會、學得慢就責怪它。」

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年輕人在養寵的過程中也將自己重新養育了一遍。王茉莉認爲,「我會把我從狗狗身上學到的無條件的愛和我小時候沒有獲得的那種愛還給它,允許牠犯錯,練習不因爲牠不完美就受到責備。」

除了對內探索,寵物也成爲了當代人與世界產生連接的一種方式。DT財經聯合未卡發佈的《2021養寵青年報告》顯示,各年齡段都有超過半數人通過寵物交到同好。其中,80後通過寵物交到同好的比例最高,超過6成。整體來看,線上社交平臺如QQ羣、微信羣、微博、豆瓣和小紅書,是大家互相連接的主要場所,其次是線下實體不同的場所,如社區樓下、公園等公共場所等。

徐瑤(化名)向記者分享,她所在的社區就有一個養寵羣,最初大家只是分享經驗、相約遛狗,後來發展到相約開車去周邊城市帶狗出行,養寵羣中的幾個女生羣友漸漸發展成每天都會聊天的好友。徐瑤與人合租,新來的室友也養狗,「入住當天我就把她拉進羣聊,時間湊得上時,我們就一起到樓下遛狗,其中一個女生還親手做了狗狗的衣服送給她」。

除了連接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養寵有時還能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極其渴望養狗卻因居住環境受限的李夢潔,讓遠在老家的父母替她養了一隻狗。「他們養,費用全部由我來出」。

「沒養狗之前,和他們通電話,他們不是讓我回老家工作,就是催婚,根本沒其他話說。」但如今,因爲有了這隻共同關心和照顧的狗狗,她與父母幾乎每週都會打視訊或打電話。「感覺他們比我還愛牠。我希望小狗學握手,試了幾次沒成功,我媽就勸我不要爲難牠,說『沒必要學這些沒用的,不會也可以』。」

當寵物成爲家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深知,這個每天陪在我們身邊,融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特殊」家人,伴隨着殘酷的數字定律:對比壽命長短,如無意外,它必然會先於我們離開這個世界。

這使得養寵人格外珍視寵物的生活質量,希望它們在快樂、健康與充沛的愛中度過短暫的生命。京東研究院發佈《2025寵物行業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近六成養寵人會將寵物納入長期生活安排,考慮其未來的老去、醫療、陪伴等因素,養寵正成爲長期規劃中的一部分。

「爲寵物改生活方式」也正在成爲一種普遍現象:58.5%的養寵人會在室內爲牠打造專屬空間,並將空間的美觀程度納入家庭整體環境的考量,47.9%的人調整了作息節奏,41.1%的人在搬家時優先選擇「寵物友好型」租房社區,甚至有用戶表示「節假日的出遊路線都得提前替牠安排好」。

愛牠就要捨得爲牠花錢。在消費社會,消費與情感緊密相關,情感作爲一個抽象而深刻的概念需要通過具體的載體或媒介來傳遞和表達。當人們把寵物當家人,自然也會通過消費爲牠們構建更好的生活環境。

巨大的需求令寵物經濟迎來爆發性增長。《白皮書》數據顯示,2024年城鎮(犬貓)消費市場規模增長7.5%,達到3002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犬消費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6%;貓的市場規模增長更爲顯著,達到10.7%。單隻貓狗的年均消費超過2000元,均呈現出增長態勢。

其中,18.8%的寵物主認爲消費支出明顯增加,37.2%的寵主認爲消費支出略有增加,只有13.7%的寵物主消費支出略有減少。

一方面,願意爲寵物花錢的年輕人數量不斷攀升,另一方面,銀髮寵物主也展現了突出的消費意願和能力。京東數字研究院發佈的《代際消費洞察報告》顯示,60後用戶在寵物消費上有着巨大的動力,其寵物消費偏好是80後的1.7倍。

這一定程度上與他們的寵物大多是高齡寵物有關。亞寵研究院發佈的《寵物行業藍皮書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發展報告》顯示,養育一隻寵物超過10年以上的寵物主,51歲及以上的佔比最高。

寵物主的錢主要花在哪?隨着寵物成爲家人,寵物消費已經變成寵物主消費的鏡像。通俗來講,人有什麼樣的消費,就會希望寵物也有同等的消費。

首先,吃飽是剛需。Mob研究院和庫潤數據聯合《2025年寵物行業消費趨勢洞察》顯示,寵物主單隻寵物月平均花費佔比中,口糧飼料佔比最高,達到44.7%,其次是寵物健康醫療。《小紅書2024寵物行業洞察報告》也指出,2024年線上寵物細分行業中,寵物食品從增量和增速上均排名第一,遠超其他品類。

寵物主自己可以吃國潮包裝的拼好飯,但是寵物絕不能隨便吃。隨着科學餵養成爲寵物主的共識,畢馬威發佈的《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市場報告》)顯示,從決策因素來看,營養配比,配料組成和品牌知名度是目前養寵人選擇主糧最關心的核心因素,分別佔比59.3%、49.2%和29%。

《小紅書2024寵物行業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含有蔓越莓(+6597%)、藍莓(+1358%)、酪梨等天然果蔬的主糧銷量表現亮眼,葉黃素、輔酶Q10這類保健營養成分也成爲「常客」,配料的多元升級推動主糧市場進一步細分。

隨着需求層次的升級,在資本與社交媒體的共同作用下,越來越多的需求被製造、被發現。

除了日常基本飲食之外,寵物保健品也成爲了爆發式類目。據淘寶2024年發佈的618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5月20日~5月28日,凍幹類保健品銷量同比增長超8倍,魚油同比增長超9倍,乳鐵蛋白同比增長超12倍。

許多寵物主認爲,既然能通過消費讓寵物更健康,就值得嘗試。但實際上,大陸國家執業獸醫師張旭不止一次在他的社交平臺上提醒:「寵物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應從均衡的食物中獲取,過度依賴保健品可能並無必要。」

爲了保證寵物的健康,寵物醫療與保險需求同樣增長。衆安保險數據顯示,2024年寵物險總保費規模同比增長達到129.5%。不過《市場報告》顯示「銷售寵物保險的公司太少」「不知如何挑選保險產品」是困擾廣大養寵人的主要問題,關注度均超過30.0%,其次就是一些高發疾病或常見疾病未納入保單的問題,佔比達到28.8%。

此外,像智能項圈等可穿戴設備因能夠實時追蹤寵物心率、體溫等健康數據,並通過AI算法及時預警潛在健康風險,而備受養寵人青睞。《白皮書》數據顯示,近年來養寵人對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的偏好度顯著提升,從2023年的9.4%上升至2024年的12.5%。

除了照顧它們的身體,與當代人越來越重視「情緒」趨勢一致,人們對於寵物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京東研究院發佈《2025寵物行業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超四成養寵人主動關注、理解寵物情緒,並通過玩具、食物安慰互動、帶去戶外放鬆等方式緩解寵物情緒,超六成人願意爲寵物的情緒付費。

現代動物行爲訓練(即正向訓練)的興起正是這種觀念的延伸。犬行爲訓練師Hazel曾在科普文章中指出,不同於傳統強調服從、獎懲並用的方式,正向訓練的內核是順應寵物天性,核心目標是促進人寵合作與寵物的情緒健康。「狗狗的行爲問題,都是人狗問題。當寵物訓練師,看起來是訓練狗,實際上更多教的是家長。」

隨着人寵關係的深入,寵物主對於人寵共生有了更深的訴求——無論何時何地,做什麼,都想和寵物一起,這也從而催生了更多的細分市場。城市中,寵物友好型商店、咖啡館、餐廳、公園不斷涌現,爲人與寵物提供共享空間。

比如,寵物社區平臺「兩條尾巴」開發了上海寵物友好地圖,並通過APP持續更新。根據《三聯生活週刊》報導,截至2024年10月,該地圖已收錄2150個寵物友好點位。目前,這一數字已增至3023個,近30天新增79個。

人們希望帶着寵物一起換城市生活、旅行,甚至出國,從而催生了寵物託運和寵物客艙的快速發展。小紅書報告顯示,2023年京東平臺寵物託運服務銷量同比增長95%;目前,首都航空、天津航空、西部航空、金鵬航空、祥鵬航空、北部灣航空等多家航司已開通寵物客艙服務,價格在每隻寵物每航段1399元~1799元不等。

當寵物的出行邊界被拓寬,寵物友好型飯店也隨之成爲一大風口。根據途家民宿發佈的《2025五一民宿出遊預測報告》,今年五一假期,平臺帶有「可帶寵物」標籤的民宿預訂量同比增長超八成,「可帶寵物」的房源數量同比激增五倍。飛豬民宿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寵物友好」「可帶寵物」等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環比2024年四季度增長約60.0%。

除了寵物生時需要更好的生活,當所愛遠逝,如何進行最後的道別,是每一個養寵人最終會面對的問題。《市場報告》顯示,中國大陸青少年時期犬、貓數量最多,但同時也面臨高齡寵物越來越多的情況,其中2024年老年犬佔比達27.6%,較2021年增長6.4%,老年貓佔比則由2021年的6.3%升至2024年的10.1%。

越來越多人希望爲寵物舉行葬禮或告別儀式,由此催生的寵物殯葬服務,已從最基礎的火化,發展出更加細緻的流程:遺體淨身、遺容整理、告別儀式、骨灰寄存等。

告別之後,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懷念。許多商家開始推出了寵物去世後能夠用以懷念的物品,如將骨灰製成戒指、項鍊、手鍊或雕塑,也有商家推出用毛髮製作1:1模型標本、紀念相框或全程紀念影片等;部分門店還會設置往生牌、卡片寄語和小玩具等。

價格方面,根據寵物體型和所選服務不同,基礎火化通常在數百至一千元之間。如果包含個性化內容,如遺體美容、善終沐浴、影音製作或高僧超度等,整體費用可輕易上升至數千元。

從生到死,寵物的一生與人相伴,他們的生存狀況,生活方式以及可能享受到的福祉也成爲寵物主必然的考量。隨着城市中的寵物數量快速飛漲,如何與它們更好地相處共存,成爲了整個社會必須考慮的問題。

正如政治哲學家錢永祥所言,動物的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人類的真正道德考驗,就在於怎麼對待這些命運完全由人類擺佈的生命: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