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中怎實踐「和平」?龍應臺基金會邀6國際行動者齊聚臺灣

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世局緊張的2025年,正逢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成立20週年,基金會甄選出6名「國際和平行動者」 (Taiwan Peace Fellows),這6名行動者都來自民間,有人爲烏克蘭戰火中的孩童設計心理重建方案,有人深入以巴對話前線,有人協調中東沙漠國家的水資源共享,也有人透過紀實劇場喚醒被壓抑的歷史創傷與跨代記憶。6人展開爲期3周的駐訪交流與公共對話。

加薩走廊、烏克蘭、伊朗的戰火停不下來,而同時水資源爭奪、科技競爭、經濟角力又隨時可能爆發衝突,臺海更是全球憂慮的前線。和平,只是浪漫幻想,還是一個具體的、可以規畫、值得努力實踐的選擇?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今年成立20週年,「永續與和平」是新世代的燃眉課題。基金會舉辦一整年系列活動;6月的《和平影展》把烏克蘭的戰場實景、巴勒斯坦的生存困境、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歸屬等等議題,透過震撼的影像力量與大衆共同反思。

基金會同時甄選了20名青年擔任「和平行動大使」,他們用長達半年的時間系統學習國際間極爲重視的「和平學」—衝突怎麼發生?和解如何促成?協商如何進行?從國際折衝到職場應對,年輕人深入認識衝突與和平之間的競合關係。

龍應臺基金會表示,9月是和平計劃的高峰—「國際和平行動者」Taiwan Peace Fellows來臺。3月甄選消息一出,前來競爭申請者跨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經過評選,最後6人脫穎而出,分別來自以色列、法國、日本、約旦、委內瑞拉與中國。6名和平行動者展開爲期3周的駐訪交流與公共對話,將他們各自在各種衝突區所做的和平實踐與臺灣在地社羣分享。

「他們的行動提醒我們,和平,不是浪漫幻想,不是空洞口號。和平,是一項必須學習、可以實踐的具體行動」。基金會說,這6名行動者都來自民間,有人爲烏克蘭戰火中的孩童設計心理重建方案,有人深入以巴對話前線,有人協調中東沙漠國家的水資源共享,也有人透過紀實劇場喚醒被壓抑的歷史創傷與跨代記憶。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永續。和 平」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