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釋放“鄉村文化嘉年華”魅力
今年以來,我國的鄉村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爲融合經濟與文化、連接城市和鄉村的重要紐帶,也是實現鄉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鄉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載體,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涵蓋多個維度。一方面,鄉村文化旅遊市場持續擴大,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一直以來,各地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產業鏈條持續延展,綜合帶動作用日漸明顯。“鄉村文化嘉年華”活動吸引了源源不斷的遊客,支撐起龐大的文化消費市場,帶動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還讓村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大大改善了農村居民生產節奏和生活面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遊接待總人次7.07億,同比增長8.9%;全國鄉村旅遊接待總收入4120億元,同比增長5.6%;目前全國已推出1597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超過6萬個行政村開展鄉村旅遊經營活動。
另一方面,各地將文化創新力、數字技術作爲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實踐中探索出多元化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例如,有的地區對鄉村的歷史遺蹟、神話傳說等進行藝術提煉和技術改造,開發出既有鄉村特色又富商業價值的文創產品;有的地區推出VR農耕生活體驗、直播非遺手工製作等活動,用科技元素豐富傳統鄉村文化,進一步激發遊客奔赴實地體驗的消費熱情。
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還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實現了更好傳承。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認定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73%的非遺代表性項目保留在傳統鄉村。對這些珍貴的非遺,近年來各地一改過去靜態保護的做法,通過產品設計、研學課程等保持非遺的活態傳承,或將非遺與時尚元素結合,形成文化IP,使其與現代產業相融合,充分挖掘非遺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有關部門印發《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持項目實施方案(2023—2025年)》《“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通過加強聯繫服務、實施項目資助、搭建交流平臺、強化教育培訓、鼓勵創新實踐等方式,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動指南。不過,當下鄉村文化產業還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資源整合力不足、文化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善通達的基礎設施,是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前,一些農村的基礎設施供給數量偏少、質量不高,直接影響着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有鑑於此,要優化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保障機制,在確保財政資金優先向農村基礎設施投放的前提下,鼓勵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傳統建築進行修復與活化,配套建設一批數字化基礎設施,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夯實物質基礎。
發展“文化+”鄉村產業模式。支撐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分散在不同主體手中,一些地區單打獨鬥往往導致資源浪費,影響了可持續發展。因此,應鼓勵各地區通過多元主體協作,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注入資金和技術,村民傳承本土技藝,學者提供創意設計,整合碎片化資源,形成產業鏈閉環。以“文化+科技”“文化+電商”“文化+教育”等模式,進行跨界協作,創造文化品牌,爲鄉村持續注入活力。
加快各類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鄉村文化產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各類鄉村優秀人才是發展的重要支撐。各級文化和旅遊、農業農村部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加強部門協同,協調各方力量,統籌各類資源,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現有人才項目,強化政策、資金、平臺、要素等綜合性支持。將實施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持項目、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結合起來,注重創新推動,統籌考慮不同類型、不同階段帶頭人的實際情況,鼓勵其創新工作方法,探索符合實際的培養機制、培養方式、培養模式,推動帶頭人能力素質提升,着力培育一支引領力、支撐力、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強的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隊伍。(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令狐喬麗 張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