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又四個月的美股牛市,真的要結束了嗎?

2022年10月13日,標準普爾500指數觸及了3491點的階段性底部,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大牛市。2024年2月19日,它創下了6147點的歷史新高,此後便一路下調;美股其他兩大指數(納斯達克和道瓊斯)的表現與此類似。考慮到美股從最高點下調的幅度已經達到10%(納斯達克還要更多一點),整個市場都在關注一個問題:這是不是過去兩年又四個月的大牛市的結束?抑或是又一次“假摔”,就像2023年7-10月、2024年4月以及2024年7月出現過的那樣?

歷史證明,預測頂部就像預測底部那樣,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爲。我有好幾個具備豐富美股投資經驗的朋友,都在2024年4-7月之間認爲“一切已經到位”,拋售了包括英偉達和蘋果在內的全部持倉。以一個月或三個月爲單位,恐怕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哪怕是最先進的量化基金也不行。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討論一些更長久的、更偏基本面的問題,例如下面兩個問題:

有一家公司,營業收入增速爲5%左右,淨利潤增速爲10%左右,但是其靜態市盈率高達34倍,那麼你樂意買入嗎?

還有一家公司,營業收入增速爲12%左右,淨利潤增速爲15-18%,但是其靜態市盈率高達31倍,那麼你樂意買入嗎?

又有一家公司,營業收入增速爲15%左右,淨利潤增速爲30-35%,但是其靜態市盈率高達45倍,那麼你樂意買入嗎?

上述三家公司分別是:蘋果、微軟、奈飛。前兩家分別是美股市值第一大和第三大的公司,第三家也是舉足輕重的大型科技公司和娛樂產業的領頭羊。它們的P/E/G顯然都遠遠高於1.0倍;對它們做DCF模型,需要非常寬容的條件(例如很高的永續增長率和很低的資本成本)才能得出被低估的結論。這就是在經歷長達28個月的牛市之後,美股科技巨頭現狀的一個縮影。

請注意,在討論美股估值問題時,我們往往容易被算力產業鏈牽着鼻子走,陷入“英偉達到底是週期性還是成長性公司”“到底怎麼給博通估值”之類的怪圈。問題在於,算力產業鏈只是美股的一小部分,儘管它已經誕生過三家萬億市值公司了(英偉達、臺積電、博通)。既然對算力產業鏈的估值公認是“玄學”,那麼不妨將其擱置,去看一看其他板塊。至少在我關注的互聯網行業,所有優質公司都不便宜。從橫向對比的角度,某些公司稍微便宜一點,例如谷歌和Meta,但我們也不能說它們“很便宜”。

回顧過去兩年多,我們不難發現,美股的大牛市其實是由兩個彼此不完全相關的因素共同支撐的:AI和經濟。

生成式AI大幅推高了算力產業鏈,同時推高了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廠。對於某些公司,例如英偉達、臺積電和微軟,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和利潤促進;在更大範圍內,它帶來了信心。

美國經濟比想象中堅挺得多,投資者期待的衰退一直沒有到來。2023年7-10月,市場經歷了漫長的、惴惴不安的調整,然後一致預期變成了2024年不會有衰退。美國的消費和就業數據均十分強勁,通貨膨脹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

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又疊加了第三層因素,即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這也將是自從2001年以來,第一個“正常”的、沒有受到重大外部事件擾動的降息週期。就這樣,資本市場迎來了極端罕見的“三位一體”的積極因素:宏觀經濟整體強勁,新科技革命正在蓬勃發展,美聯儲還在降息!你幾乎不能想象比這更好的局面了!

就連最近兩三年頻繁出現的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在給美股輸送彈藥:在一定程度上,美股和黃金一樣,扮演着地緣政治“避風港”的角色。如果你對國際局勢比較緊張,但又不是特別緊張,你就有可能把倉位從新興市場和其他發達市場轉移到美股。於是我們屢次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風吹草動,無論誰勝誰負,受益者都是美股。粗一看似乎很不公平,但其實是符合邏輯的。

現在的情況,則與三個月以前大不相同了。首先,美聯儲降息的節奏很可能被打斷,甚至重返加息軌道,因爲通脹又回來了。大部分美國消費者把通脹列爲他們最擔心的經濟問題,而美國到處挑起的貿易摩擦只會加劇而不是緩解通脹。2023年上半年,美股頂着美聯儲加息的壓力實現了反轉,但是當時的市場估值水平只有現在的一半多。如果期待中的降息變成了加息,對於那些估值處於歷史高點的科技巨頭顯然尤其不利。

其次,當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到一定地步、突破某個臨界點時,美股跟其他風險資產一樣,不是免疫的。就像在一場大型流感的初始階段,身體比較健康的人或許能獨善其身,在旁人的襯托下“鶴立雞羣”;可是隨着流感不斷演進,身體再健康的人也會生病,只有病情輕重之分而已。美股畢竟不是黃金,也不是美債,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現在我們到沒到那個臨界點? 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離臨界點越來越近了。

再次,AI軍備競賽或許已經進展到了讓投資者感覺短期內無利可圖的地步。2025年,美國科技巨頭的資本開支(Capex)計劃總額超過了3000億美元,其中亞馬遜爲1000億美元,谷歌爲750億美元,Meta爲600-650億美元——其背後最大的推動力無疑是AI算力採購。日益高漲的資本開支,不僅帶來了沉重的折舊成本壓力,更重要的是壓榨了自由現金流。要知道,美股牛市的一個重要動力是上市公司持續不斷的分紅回購,科技巨頭單季度的分紅回購金額往往能達到百億美元量級;在算力上多花幾百億,就意味着少給股東返還幾百億。而且2025年絕不是算力建設的最高峰,更瘋狂的日子還在後面。這對於算力產業鏈當然是好消息,但還是那句話:算力產業鏈只是美股的一小部分。

至於美國經濟會不會進入衰退軌道,反而成了一個沒那麼重要的問題。經濟週期是客觀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只擴張、不衰退的經濟體,美國這種發達經濟體尤其不能免俗。2023年沒有發生衰退,2024年也沒有發生衰退,2025年上半年大概還是不會發生衰退。然而,假設美聯儲重返加息軌道,同時白宮打着“節約”的旗號拒絕實行財政擴張,那就意味着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雙重緊縮。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到底要強勁到什麼地步,才能承受這種雙重緊縮(還有國際貿易和地緣政治上的壓力)而毫髮無傷?我幾乎無法想象這種可能性。

我再強調一遍:在任何情況下,預測市場底部或頂部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爲。然而,常識告訴我們,資本市場就像鐘擺,總是在極度樂觀和極度悲觀之間搖盪,物極必反是客觀規律。常識還告訴我們,無論多麼優質的資產,都有合理的估值,偏離估值中樞太遠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均值迴歸的壓力。均值迴歸有可能出現在一個月後、三個月後或者一年後,但在長期總歸會出現的。

不管現在有沒有到均值迴歸的時候,有一點我是確信的:生成式AI是一次真實的科技革命,其長期影響力可能大於互聯網本身,達到與電力乃至鑽木取火相提並論的高度。一件事情在長期改變一切,和在短期被高估,二者並不矛盾。因爲人類社會是波浪式前進的,如果我們只會單純的線性外推,就會犯下有時過度樂觀、有時過度悲觀的錯誤。正因爲對生成式AI充滿信心,所以哪怕我認爲美股估值嚴重偏貴了,在長期我還是樂觀的——優質資產的估值調整回均值以下,是莫大的好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應該歡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