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上海前帶點什麼?這個“靈魂之問”將有新答案
一份伴手禮,如何既承載城市文化,又能打動新一代消費者?記者從上海市消保委瞭解到,日前,2025上海伴手禮結束初選輪評測,120件產品脫穎而出進入第二輪。今年伴手禮有哪些新亮點?從能穿在身上的海派服飾,到能奏響城市韻律的口琴,再到藏着滬上風味的茶點與科技好物,“可穿、可聽、可品”的上海伴手禮,正以年輕化設計、科技感賦能、健康化升級的新姿態,把城市文化裝進禮盒,走進更多消費者的心。
打破認知
在消費升級背景下,“懷舊感”已不足以支撐老字號的持續增長。上海伴手禮中的老字號創新,核心是“用科技解決用戶痛點”,將“老品牌”的信任資產與“新科技”的體驗優勢結合,重構消費者對“老字號”的價值認知。
比如恆源祥的突破,源於對行業痛點“死磕”。作爲擁有98年曆史的老字號,其發現夏季家紡市場長期存在“兩難”:傳統針織棉易起球變形,普通涼感面料要麼涼感短暫、要麼親膚度差。
恆源祥家紡品牌部總監張君穎介紹,爲此,品牌投入近3億元、耗時3年研發,經上百次紗線試驗、升級大圓機與印染設備,最終推出搭載“奈特綿技術”的涼感牀笠三件套。這款產品的核心價值,除了“涼感”本身,還有“技術如何落地到每一個使用場景”:接觸涼感係數遠超國家標準,解決“涼感不持久”;四面彈力設計360°包裹牀墊,解決“翻身移位”;可機洗速幹,解決“保養麻煩”。
恆源祥使用8D超立體高清花型設計,色彩層次分明。
除此以外,恆源祥並未止步於單一產品,而是基於該技術開發“沁涼系列”“暖眠系列”等覆蓋四季,將科技賦能從單點創新延伸爲全場景解決方案,打破“老字號只有懷舊感”的偏見。
上海梅林則聚焦“健康與便捷”的新消費需求。作爲擁有95年曆史的肉類老字號,其攜手利樂推出的“搭飯”系列,不僅是國內首款“利樂餐食鎖鮮包”,更直接催生了“常溫鎖鮮包”這一全新賽道。
光明肉業總裁李俊龍表示,光明肉業在產品定位上進一步突出“健康、安全、營養、便捷”的概念,同時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營銷活動與IP,加強與年輕人的互動,提升產品的社交屬性。參加上海伴手禮活動,對於提升品牌影響力、拓展市場空間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上海梅林推出的“搭飯”系列產品。
融入日常
伴手禮的核心價值,在於讓城市文化可感知、可擁有。過去,海派文化衍生產品難以融入生活,如今,品牌把傳統元素融入日常,這一轉變在蔓樓蘭的旗袍創新中尤爲明顯。
作爲海派旗袍的代表品牌,蔓樓蘭的破局點並非“改良傳統”,而是“打破場景限制”。品牌通過彈力真絲、醋酸等現代面料創新,結合非遺蘇繡、玉石扣等傳統工藝,讓旗袍從“宴會專屬”轉向“通勤、社交皆可穿”的時尚單品。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發現,年輕消費羣體對“復古傳統款”格外青睞,而蔓樓蘭的創新恰好踩中這一需求:不刻意迎合潮流,而是通過材質與工藝的平衡,讓傳統旗袍適配現代生活節奏,最終實現“文化認同感”與“使用價值”的統一。
就連國光口琴這樣的傳統樂器品牌,也找到了文化與日常的結合點。其“上海風情繫列”口琴,用激光雕印東方明珠等地標,“生肖系列”則復刻徐悲鴻《十二生肖圖》,80餘道工序打磨的琴身既是樂器,也是承載城市記憶與生肖文化的擺件。更關鍵的是,國光通過電商直播佈局,在抖音平臺收穫4200萬次熱度,讓“吹口琴”這一傳統體驗,成爲年輕人記錄生活、傳遞情感的新方式。
“上海風情繫列”口琴。
激發需求
社交平臺上,總有人發帖問:“離開上海前,到底該買什麼伴手禮?”這句“靈魂之問”,其實早已超越“買什麼”的表層問題。對每個來到上海的遊客來說,伴手禮從來不是簡單的“禮品”,而是一條紐帶,一頭連着上海的文化與傳統,一頭連着消費者的日常與情感。
上海市消保委數據顯示,8月上旬,2025上海伴手禮評測初選已選出120件產品,涵蓋食品、文創、服飾等品類。這些產品的共性,折射出當下上海消費品產業的核心發展邏輯:以用戶需求爲核心,平衡“文化表達”與“實用價值”,讓伴手禮成爲“消費新趨勢的縮影”。
從需求端看,“精緻實用”“健康減負”“情感共鳴”成爲關鍵詞:滬上阿姨的0蔗糖豆乳威化,瞄準消費者“健康飲食”需求;霸王茶姬的黑巧班章普洱茶,通過獨特的拼配工藝,讓七年陳的普洱茶散發出巧克力般的香氣,外形也酷似巧克力,被譽爲“喝不胖的熱巧克力”,精準捕捉年輕消費者的獵奇與低負擔需求。專注於益生菌領域的上海本土品牌“菌小寶”,其入圍的“太空一號”益生菌,直擊都市人羣的腸道健康痛點……這些創新不再是“爲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精準捕捉到新一代消費者“既要功能滿足,也要情感認同”的需求。
霸王茶姬黑巧班章普洱茶。
隨着上海伴手禮第二輪評選的推進,這120件產品將通過百萬消費者點對點調查、網絡平臺線上點贊與銷量等比拼環節,最終80件兼具品質與溫度的產品入選2025上海伴手禮,成爲上海城市形象的“最新移動名片”。
原標題:《離開上海前帶點什麼?這個“靈魂之問”將有新答案》
欄目主編:李曄 題圖來源:本報記者 海沙爾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俱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