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檢長歌護紅址——榆林檢察深耕紅色舊址保護紀實
黃土地上的溝溝壑壑,鐫刻着扭轉乾坤的歷史風雲。七十多年前,黨中央轉戰陝北,在榆林的窯洞山峁間運籌帷幄,以少敵多,決勝千里,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壯闊畫卷和傳奇史詩。如今,這些如星辰般散落於黃土高原的紅色座標,是崢嶸歲月的見證,更是精神傳承的燈塔,保護好這一座座紅色座標,讓傳奇永續,傳承永新,成爲歷史賦予榆林檢察人的神聖使命。
在陝西省檢察機關開展的“尋訪革命舊址、保護革命文物、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以及“檢察機關保護黨中央轉戰陝北沿線革命舊址專項監督工作”中,陝西省榆林市檢察機關積極作爲,依託法治力量保護紅色資源,傾力打造“赤檢長歌”檢察文化品牌,助力黨中央轉戰陝北革命舊址保護工作,以一片赤誠的“檢察藍”,守護永不褪色的“革命紅”。
創建工作品牌,守護傳承紅色基因
“黨中央轉戰陝北共途經榆林8個縣,29個鄉鎮,35個村,期間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每一處革命舊址都是一座紅色資源的礦藏,也是不可再生的法治保護對象,保護好這些紅色財富檢察機關不僅責任重大更是義不容辭。”榆林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楊軍說。
面對舊址分佈散、保護難度大的挑戰,2021年4月,在“尋訪革命舊址、保護革命文物、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伊始,榆林市檢察院黨組即深刻認識到,常規舉措難以承載厚重的歷史責任。爲此,融合政治擔當與法治責任的“赤檢長歌”公益訴訟檢察文化品牌應運而生。
“赤檢”:根植紅色檢察歷史沃土,傳承瑞金到延安的紅色檢察基因;“長歌”:以法治力量守護革命舊址承載的偉大精神,在新時代賡續紅色根脈。品牌核心是以法治剛性鑄就革命舊址保護的銅牆鐵壁。
品牌創建,既要繪製藍圖,又要腳踏實地。在黨中央轉戰陝北革命舊址保護中,榆林市檢察機關立足法律監督職能,以公益訴訟爲核心抓手,通過構建“監督+協作+支持”的工作運行模式,促進形成了“政府主導、司法保障、社會參與、科技支撐”的全方位保護格局,推動革命舊址的系統性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
“四年來,35處舊址都留下了檢察官奔波身影,我們先後多次召開有文旅、民政、退役軍人事務、縣區鄉鎮參加的推進會,協同履職,形成保護合力。同時,建立一址一冊的工作臺賬,一案一策的保護方案,深入每處舊址,對舊址本體狀況、安防設施、環境風貌進行全方位、精細化‘體檢’,爲每處舊址設立起詳實的健康監督工作檔案並督促相關部門做好挖掘利用這篇紅色文章。”楊軍說。
“檢察藍”深耕“紅色責任田”
“楊家溝是中共中央轉戰陝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誌點。”不久前,站在米脂縣革命紀念館外,米脂縣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檢察官指着己經修復完畢的楊家溝革命舊址的保衛科北側護坡說“一切完好如初,宛若當年”。
2021年5月,在赤檢長歌檢察文化品牌創建之初,這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存在多重保護危機:保衛科護坡坍塌形成安全隱患、院內建築垃圾堆積破壞歷史風貌、違規攤位侵佔文物空間……
經實地勘查、調取檔案後,米脂縣檢察院檢察官於同年6月向鎮政府、文旅部門送達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收到檢察建議當天有關部門就召開了整改會,迅速聯繫設計單位編制方案,相關的修復方案在層報國家文物局評審通過後,127萬元專項資金注入,塌陷處被搶救性修復,裂縫採用傳統工藝填補。
一案示警,舉一反三,米脂縣人大常委會出臺《關於加強和支持檢察公益訴訟保護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工作的決議》,以楊家溝革命舊址爲核心,輻射周邊21處紅色革命遺存處點,構建起“一地多點”的檢察公益訴訟紅色革命資源保護體系。
在守護黨中央轉戰陝北革命舊址工作中,清澗縣檢察院實地走訪了棗林則溝會議舊址,發現轄區內的紅色舊址保護存在院外堆放雜草和石塊等問題,通過制發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相關單位做好革命舊址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同時與縣史志辦、文旅局、文物所等單位就如何深入推進“清澗紅色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召開聯席會議,圍繞紅色舊址保護、修繕、優化舊址環境等問題達成整體保護行動共識,一次完成多項整改;子洲縣檢察院聯合縣文化和旅遊局深入各村鎮,全面調研轄區內黨中央轉戰陝北紅色舊址的基本情況及保護現狀,並會同縣旅遊文化局建立協作機制,共同開展“公益訴訟守護紅色舊址”專項活動,加大對紅色資源的宣傳和保護力度。
肩扛歷史責任,深耕紅色責任田。四年來,榆林市檢察機關己就黨中央轉戰陝北舊址保護立辦公益訴訟案60多起,聯動相關職責部門開展紅色革命舊址案保護活動20餘次,監督解決行政機關在履職中存在的問題100多件,整攺率達98%以上。不僅如此,還監督相關部門單位建立出臺長效制度機制20多項。
賡續薪火讓紅色舊址成爲“活”的精神課堂
青陽岔中共中央駐地舊址,靖邊縣檢察院檢察官團隊化身歷史講述者,正向該縣一批批黨員幹部講述轉戰陝北期間毛主席在這裡起草並發表了中共中央《四九通知》,鼓舞了陝甘寧邊區以及全國解放區軍民的戰鬥意志和信心的往事。
“守護,不但是保存物質載體,更要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偉力。”在保護黨中央轉戰陝北革命舊址工作中,榆林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掘、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這座精神富礦,並利用現代數字雲技術等,真正讓革命文物“亮”起來、“活”起來、“熱”起來,將“靜態保護展陳”轉爲“動態育人”,從單純的文物保護,延伸擴展至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
他們聯合黨史研究、教育部門,建立“紅色資源公益訴訟教育基地”,組織文史專家開展黨中央轉戰陝北革命舊址保護專題講座。檢察官團隊還參與打造沉浸式黨史課堂,聲光電並用還原驚心動魄的轉戰歲月。
“我們是保護者,更是傳承人。”在守護黨中央轉戰陝北舊址工作中,榆林市檢察機關把保護過程亦變成了加強自身隊伍建設的過程。
“七一”前夕,榆林市多個檢察院組織檢察官在紅色革命舊址開展了“追尋紅色足跡 傳承革命精神”主題活動,讓不畏艱辛、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薪火庚續。“在紅色舊址上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己成爲我們各檢察院的一個保留動作。”楊軍說。
在守護黨中央轉戰陝北舊址中,一座座革命舊址也成爲淬鍊檢察官精神風采的鮮活形象課堂,成了檢察官們心中永恆的信仰燈塔,腳下永不迷離的精神路標。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秦峰|閻敏 薛蓉蓉 王俊俊)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