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光光也減碳!臺南推低碳午餐行動 結合節氣入菜打造永續校園

▲臺南市啓動「廚餘減量×在地食材」雙軌計劃,結合低碳校園標章推動減碳行動。(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爲兼顧防疫安全與環境永續,臺南市教育局啓動「廚餘減量×在地食材」雙軌計劃,透過源頭控管、菜單設計、供餐調控及惜食教育等措施,訂下3個月學校午餐廚餘總量減少8%的目標,該計劃並結合「低碳校園認證標章」評選機制,鼓勵各校定期填報廚餘量,推動自我回饋機制與持續減量行動,打造綠色午餐、實現永續校園。

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自10月起全面配合中央政策,禁止廚餘迴流養豬場,學校午餐除確保食材安全外,也要同步落實減廚餘措施。他強調臺南在地農產豐富多元,若能結合節氣入菜與減碳供餐,不僅讓孩子吃得安心健康,更能讓城市持續朝「低碳永續」目標邁進。

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受非洲豬瘟防疫規範影響,廚餘無法再用於餵豬,學校午餐廚餘減量成爲當前重點。教育局針對供應鏈各環節規劃可介入措施,並設定每三個月減少8%的滾動目標,由各校每月回報廚餘量與剩食比例,作爲後續追蹤與輔導依據。目前南市國中小每日午餐廚餘約9公噸,透過營養師設計菜單、調整高廢棄率食材、精進菜色品質及即時調節供餐量,可有效提升學生食用率、降低剩食與廚餘。

鄭新輝局長補充,教育局同步推動「吃多少、煮多少、夾多少」的惜食教育,建立親師生共同參與的節食文化,讓惜食成爲全民運動。同時結合「臺南好吉歷」與「節氣食材教育」方案,由營養師以當令食材設計菜單,從每週一特餐改爲兩道特餐,強化菜色色香味與營養均衡,讓學生在品嚐美味午餐的同時,也學會感恩與珍惜食物。

永康國小營養師王瓊嫣表示,透過節氣入菜,可讓學生了解食材來源與產地故事,如「黃豆炊飯、柚香魚柳、滑蛋絲瓜、菱角排骨湯」等菜單,兼具地方風味與教育意涵。復興國中校長陳文財也說,學校推動「低碳校園認證標章」的同時,落實多項減廚餘措施,包括瀝乾廚餘、準確備餐、班級分享機制與「吃光光」行動,讓惜食教育融入日常,達成全校師生共同減碳目標。

教育局最後強調,未來將持續以「防疫安全×環境永續」爲主軸,推動廚餘減量、節氣入菜與低碳校園三大策略,並指派督學不定期入校追蹤執行成果,讓綠色行動從餐桌延伸至校園,爲下一代打造更永續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