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70年…日本原爆日記「廣島醫生」在臺出版 奧本海默讚:仁慈與勇氣

「廣島醫生」是討論戰爭、國家與人性的二戰經典,臺灣卻等了七十年才由一卷文化引進,將在7月底首度出版。圖/一卷文化提供

當人生全面崩解,理性與善意如何成爲我們的庇護所?今年是終戰八十週年,也是蜂穀道彥日記「廣島醫生」出版七十週年。在原子彈轟炸廣島時,蜂穀道彥擔任廣島通訊醫院院長,用日記記錄了爆炸當日及接下來58天的異常經歷。「廣島醫生」是討論戰爭、國家與人性的二戰經典,臺灣卻等了七十年才由一卷文化引進,將在7月底首度出版。

蜂穀道彥1903年生於岡山縣,1942年任廣島通訊醫院院長,1947年起,在廣島這座正處於復興與發展階段的城市生活了20年,與廣島一同成長。期間擔任原子彈傷害調查委員及醫師國家考試委員。1980年辭世。

1945年8月6日,原子彈轟炸廣島,當時的廣島通訊醫院院長蜂穀道彥,親歷了城市瞬間成爲廢墟、醫療資源匱乏、無數傷患涌入醫院的慘況。他既是重傷者,也實際投入救治行動。在本書中,他以日記形式,透過冷靜細膩的筆觸,忠實記錄了爆炸當日及接下來五十六天的異常經歷。

蜂谷醫生原本無意出版這部日記,在日記中面對自己、暴露自己。日記一開始,他是極度忠誠的愛國者。但原爆之後,他開始質疑戰爭、質疑國家,對美軍的行爲反而產生出乎意料的正面評價。他的轉變,不只是個人掙扎,或許也可說是戰後日本社會集體心理變化的縮影。從盲目服從到痛苦質疑,他一步步反思軍國主義,最終迴歸對人性的堅定信念。

日記中不僅詳述原子彈帶來的身心創傷和社會動盪,也捕捉人的堅韌、奉獻與勇氣,反思生存的意義與道德困境。蜂穀道彥見證貪污、搶劫、體制崩潰,但也寫下病人的微笑,以及享用一顆桃子的喜悅。

在輻射病尚未定名之前,蜂穀道彥用醫學推論幫助人們對抗未知的恐懼。即使自己也是重傷者、面臨資訊斷絕的危境,他仍選擇持續記錄與分析,堅守醫者的專業與人道精神。他誠實書寫自己的絕望與脆弱,但更強調善意與尊嚴的價值。

「我一口氣讀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讀完日記後寫下評語:「這是一部樸實無華的紀錄,充滿了仁慈、哀傷與非凡的勇氣。」如同「安妮日記」呈現猶太人在二戰時的處境,「廣島醫生」展現日本人在終戰後的心路歷程,對於此刻的臺灣,或許也是一面鏡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