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茶樂6-4】包子逸/紅茶冰
臺中「太空紅茶冰」是紅茶冰始祖。圖/包子逸提供
來自臺中的,此冰非彼冰
基於某種在臺中閒晃染上的紅茶冰狂熱症,平常不喝手搖亦無茶癮的我看到「臺中開上來」的手搖店都會像受到衛星遠端遙控一樣,身不由己走上前買一杯。也許是迷妹的心理因素,試喝之後往往覺得味蕾起立鼓掌,「果然泱泱大臺中紅茶國的外銷產品啊!」私以爲臺中到北部插旗展店的紅茶手搖店都特別好喝。
紅茶冰,其實就是透心涼的冰紅茶。「紅茶冰」作爲臺灣街頭飲品的特殊流派,這是臺中教會我的事。
在手搖連鎖店大舉插旗街頭巷尾之前,各地或多或少能見到將紅茶冰鎮在白鐵桶內的小攤,外帶時舀一兩杯注入塑膠袋打包,提着紅線圈邊走邊喝,內用則使用厚實玻璃杯招待。臺中甘甜的紅茶冰經常有麥茶與決明子混合的氣味。
從臺中第五市場的「太空紅茶冰」開始,我後知後覺發現「紅茶冰」這個稱號盛行中南部(連鎖手搖店不計)。在中南部的朋友心中,「紅茶冰」是普世皆知的街頭飲料、生活元件,進一步問及他們印象中的紅茶冰是什麼,多半可以召喚出一些回憶裡的具體形象與味道。
臺中老店「明記」從攤車起家。圖/包子逸提供
將融未融,恰如其分的凍
一開始,容易受到文字制約的我認爲「紅茶冰」這個稱號頗有蹊蹺。困惑的人不只是我,同樣的東西,北部朋友多半稱之爲「紅茶」,紅茶冰容易讓人誤解爲紅茶製成的冰。冰紅茶的「冰」是形容詞,然而紅茶冰的「冰」乃固體也……關於紅茶冰這個語言問題,我隨機問過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講到水的物理變化這個層次,朋友一般都已耐性用罄紛紛離席。
爲什麼冰的紅茶要稱之爲「紅茶冰」?我漸次發覺,紅茶冰強調的或許正是它對於「凍」的追求,不是溫和的涼,不是稀微的冰,而是恰如其分的凍──一般說來,紅茶冰最好結合將融未融的冰沙,或者是細小的冰粒;舀進玻璃杯,最好能讓玻璃凍出一層經久不退的水霧。
臺中老鋪「正苑茶莊」長年販售自產自銷的復古鋁箔包茶飲,所有口味皆冠上「卡爾」這個名號,「卡爾紅茶冰」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選項,包裝上特地印上英文品名Ageless Carl;我不清楚卡爾是誰,有什麼凍齡的魔力,但是我注意到包裝上有親切的飲用說明,建議人客買回家冷凍,待冰稍融之後捏碎,佐冰沙飲之。經過迷妹我的親身實驗,失去冰沙助攻的卡爾紅茶冰確實會有種天仙墜入凡塵、王子變青蛙的魔力消逝感,不可不慎。
「明記」是臺中紅茶冰涼水攤的先驅,第一代於四○年代拉着攤車在平等街賣茶,現在固定在美麗的古蹟柳原教堂對面的三角窗騎樓營業。豆乳冰爲其招牌,現喝的話,老闆會使用老派冰果室500cc印花玻璃杯盛裝,填入冰粒,飲料表面張力一定做到最滿,端着快要滿出邊緣、沁出冰珠的印花杯納涼十足痛快。
臺中老鋪「正苑茶莊」的鋁箔包卡爾紅茶冰,保有復古風情。圖/包子逸提供
冰甜固定的本格堅持
一般來說,傳統紅茶冰皆固定冰度甜度,不允許客制,然而在時代的演進下,市場似乎也出現一些破格的彈性。當然,也是有一些本格派的紅茶冰業者選擇與時代逆行,精心調配的比例不容置喙。
近年來,臺北老艋舺人或多或少都知道紅茶專賣的「陳冰商號」,攤車是一臺三陽美力老骨董,營業地點多半在清水祖師廟前「一甲子焢肉飯」的騎樓,偶爾配合市集遊走城市各處,招牌是「紅茶冰」,風味不時出現巧妙變奏(紅茶加入山粉圓或鹹楊桃等),販售方式復古,但是適當的創新風味帶來驚喜,進化版的紅茶冰表現一流。
至於「紅茶冰」界的王者,當屬臺北三重的「萬金紅茶冰」。店名都叫「紅茶冰」了,老闆顯然熟稔此道,風味平衡、甜度、碎冰口感都極致講究,同樣沒有客製化選項。店家氣氛有點像當鋪,店面狹小,一次只能一組客人掀開門簾進入點餐,營業時間短暫,導致外頭永恆排着一列像是要去典當貴重物品的耐心顧客。
「萬金紅茶冰」店外貼滿豐富的告示,其中一張大意是店家顧客相互尊重,喜則來,不合則去:「互相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深諳臺中本格派紅茶冰的人,應當會欣賞這樣直球對決的堅持吧。
在艋舺與市集,偶可見「陳冰商號」的骨董攤車。圖/包子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