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機噪音屢超標 開罰破千萬
根據環境部統計,離岸風機開發案已違反《環評法》12件次,累積罰鍰破千萬。示意圖爲離岸風機。(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綠電,作爲發展主力之一的離岸風電,經濟部規畫2030年設置裝置量達13.1GW的目標,然根據環境部統計,離岸風機開發案已違反《環評法》12件次,累積罰鍰破千萬,其中10件是因爲施工打樁的水下噪音監測值超標,環團呼籲經濟部建立機制,從源頭督促業者落實減噪措施,也建議環境部必要時勒令業者停工,避免對鯨豚造成更大影響。
環境部統計,2023年至今,離岸風電開發案件因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遭處分12件次,總罰鍰金額1065萬元,其中10件次包含開發案施工期間執行水下基礎打樁作業,因爲減噪措施成效不佳,導致水下噪音分貝超標。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臺中辦公室主任鍾瀚樞表示,因離岸風機在海牀打樁發出噪音跟震動之大,會影響靠聽覺行動的鯨豚及其他海洋生物,甚至造成生存威脅,若距離岸邊更近,還可能影響到附近居民。但施工在海上,若非居民陳情或內部人員告發,纔可能發現違規,經濟部能源署應想辦法建立制度,監督廠商落實減噪措施,而不是事後開罰。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則認爲,此現象顯示開發單位在環說書承諾噪音值會符合標準「攏是假」,恐是白海豚近年數量再減少的重要原因,環境部應檢討所有離岸風機施工的水下噪音是否符合法規,若無法改善,必要時應勒令停工,不能繼續危害白海豚,爲了發展離岸風機而讓白海豚陪葬。
鍾瀚樞補充,爲避免離岸風機施工影響鯨豚,常見開發單位提出環評承諾也包含聘用鯨豚觀察員,協助觀測鯨豚動態,以判斷停工時機,然觀察員是受僱於開發單位能否落實相關工作,需打上問號,建議可評估是否由業者提交一筆經費,再由第三方單位聘僱,減少打樁對鯨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