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起勢見效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5年來,央地協同、川渝攜手,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起勢見效,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作用進一步彰顯。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推進,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穩步提升。一是經濟總量持續攀升。2019年至2023年,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從6.3萬億元增長至8.2萬億元,繼2021年突破7萬億元后,再上一個萬億元臺階,佔全國比例由6.3%提高到6.5%。2024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2萬億元,同比增長5.6%,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7萬億元,經濟總量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羣進一步縮小。二是人口集聚效應不斷增強。2019年至2023年,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由9600萬人增長至9850萬人,年均增長約63萬人、快於過去10年,佔全國常住人口比例由6.9%提高至7.0%。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完善。雙城經濟圈圍繞做強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一極”,融入“六軸、七廊、八通道”主骨架,不斷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建設。一是世界級機場羣加快打造。2021年6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繼北京、上海之後成爲國內第3個“雙機場”城市。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第四跑道建成投用、T3B航站樓加快建設。2023年,成渝機場羣完成旅客吞吐量1.3億人次、同比增長122%,完成貨郵吞吐量118.5萬噸、同比增長13.5%,其中成都天府機場、重慶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均超過4400萬人次,分別位居西部第1、第2位。二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提速。加強港口分工協作,以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爲核心,以瀘州港、宜賓港等爲骨幹,其他港口共同發展的總體格局加快形成,川渝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首個航運樞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正式通航,四川廣元港到重慶港航行時間從平均15天左右縮短到7天左右。三是陸海互濟、四向拓展運輸大通道逐步完善。重慶、成都“雙核”聯繫及對外聯通通道建設有序推進,成渝中線、成達萬、西渝等高鐵加快建設,川藏鐵路建設有序實施,西部陸海新通道功能持續增強,連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的高鐵通道加速貫通,東西南北四向拓展大通道逐步完善。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超過3.6萬列,居全國第一位,運行線路近50條,覆蓋歐亞超100個城市。
現代化產業體系逐步建立。雙城經濟圈強化產業協同,具有川渝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羣持續鞏固。一是先進製造業基地持續推進。川渝兩地深化製造業協作,共同壯大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優勢產業集羣。2023年,雙城經濟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7.0%。川渝兩地汽車產量達329萬輛,佔全國比例提升至10.9%。手機產量2.3億臺、佔全國14.7%。成渝地區成爲全球最大的OLED生產基地,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集羣成爲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集聚超過2000家規上企業。二是現代服務業高地加快形成。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紮實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2023年,雙城經濟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5萬億元、同比增長6.8%,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佔西部地區和全國比例提高至35.8%和6.6%。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助力雙城經濟圈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23年實現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貸款餘額16萬億元、15萬億元,較2019年分別提高20%、10%以上。
消費目的地建設亮點紛呈。雙城經濟圈着力優化消費空間、豐富消費場景、提質消費服務,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費業態,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202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萬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高於全國1.7個百分點,佔全國比重達到7.97%。一是高品質消費空間加快營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重慶、成都分別入選2023福布斯中國城市消費活力榜第4名、第6名。春熙路商圈、交子金融商圈、觀音橋商圈居2023全國商圈商業力排行榜前十位。二是消費供給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全球優質消費資源加快集聚,聯動發展首店經濟、品牌經濟。2023年,重慶、成都共引進品牌首店700餘個,累計集聚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分別超1800個、3000個。“渝悅消費”“蜀裡安逸”等特色消費品牌加快培育。2023年,重慶發佈21個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費新場景,四川打造40個“商文旅體康”融合消費新場景。
面向“十五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激發全社會活力,更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作者高國力 潘昭宇 歐心泉 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來源:經濟日報)